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沉浸式”体验活动的实践研究
刘秀梅 冯廷友
甘肃省永靖县四局小学甘肃省永靖县三塬镇刘家塬中心小学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引导学生内化抽象的道德准则并培育其法治精神,而学生对这类准则的真正内化,也向来是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难点。并且由于单纯的知识讲授难以触及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这也就要求着教师必须构建一种能够超越传统说教的有效路径。“沉浸式”体验活动便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核心教学构想。教师通过面向真实社会议题的科技融合活动设计,能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可亲历的情境;而其有效展开又依赖于基于开源社区模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进一步教师更能利用 AI 虚拟学伴的智能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出高度仿真的互动场域。如此一来,当这些策略有机结合时,沉浸体验与知识内涵便相互交织,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感三方面的成长便也能同时发生,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持续延展。
一、面向真实社会议题的科技融合的活动设计
面向真实社会议题的活动设计应在内容生成与媒介转换的过程中实现科技资源与价值教育的有机结合,由此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中构思既贴近生活又具学理深度的探究情境。例如,为破解“变废为宝有妙招”这一章节中学生环保行为“知易行难”的困局,教师可设计一堂“垃圾的奇幻漂流”主题课,利用带有定位追踪和数据可视化功能的互动地图,让每个学生小组认领一件虚拟“垃圾”,并将其“投放”在社区地图的某个位置。整个教学周,这件“垃圾”的漂流轨迹会被实时呈现在教室大屏幕上,它可能堵塞虚拟的下水道引发“城市内涝”警报,或是漂入“数字海洋”导致海洋生物健康值下降,学生们每日的观察与记录充满了悬念与揪心,直至活动尾声,教师才引导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由真实废品改造的工艺品照片上传,去替换地图上那件漂流的“垃圾”,此时大屏幕上所有的污染警报瞬间解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家园。教师继而发问:“一个微小的行动,是选择让世界增添一份伤痕,还是献上一份礼物?”由此,学生对“变废为宝”的理解,便在这一刻由旁观者的焦虑升华为行动者的责任与自豪。
二、基于开源社区模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
将开源社区的理念应用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沉浸式”体验活动提供了持续优化的资源保障。例如,讲授“我们当地的风俗”时,教师可摒弃单向的知识灌输,转而构建一个跨校的“数字民俗志”开源社区。教学活动的起点,是引导本校学生上传自己家乡节庆的照片与短文,这构成了认知的基础“横轴”;紧接着,教师引入外地友好学校的学生作为社区的“共建者”,他们的加入也将带来迥异的地域风俗,使得学生们的视野得以沿“横轴”无限延展,从一地风俗的比对中自然生发出“文化多样性”的感悟。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教师设置专题探究任务,如“南北方春节习俗的同与异”,驱动学生不再满足于表面浏览,而去纵向挖掘每一种风俗背后的历史渊源、价值寓意与变迁故事等,最终,学生们在亲身参与的横向比对与纵向挖掘中,自主构建起对家乡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深刻而鲜活的理解。
三、利用AI 虚拟学伴的智能化教学方法应用
AI 虚拟学伴的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样态,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沉浸式”道德思辨空间。例如,面对“当冲突发生”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引入 AI 虚拟学伴,为学生创设一个摆脱了现实社交压力的“冲突化解实验室”,这与传统角色扮演中学生因顾忌情面而表演“走过场”或因投入过度而激化矛盾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个绝对安全的虚拟环境中,学生将独立面对由 AI 扮演的、具有不同性格特质(如固执、敏感、急躁)的“同伴”,然后就教材中的典型冲突进行多轮次的匿名对话,而 AI 也能依据学生不同的沟通策略与言语选择,实时生成逻辑自洽且情绪饱满的反馈,并以非评价性的“复盘助手”身份,在对话后为学生呈现其沟通路径的可视化分析。如此一来,相较于同伴间模糊的感受与教师笼统的指导,这种由数据支撑的精准复盘,能让学生清晰看见自己的每一次表达如何影响了事态走向,何愁他们不能将从虚拟世界中习得的同理心与沟通技巧,稳妥地迁移到真实复杂的同伴交往之中。
结束语
综合上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置身于高度仿真的社会生活情境之中,进而使学生所面对的挑战,转变为需要运用道德和法律智慧去审慎解决的真实两难问题。而经由特定技术手段所构建的互动环节,则也为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道德反思提供了精确实时的反馈与脚手架,最终这种深度的个体卷入,也将在学生内心世界中播撒下道德修养与法治精神的种子,并逐渐培育出其一种能够在复杂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循道德准则的行动自觉。
参考文献
[1] 曹瑾 . 试析沉浸式体验活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12):128-130.
[2] 刘玉红 .“沉浸式”体验活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教学实践 [J]. 新课程 ,2024,(19):33-36.
本文系 2025 年度甘肃省临夏州科技局项目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沉浸式”体验活动的实践研究》专用论文,项目编号:2025BS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