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作者

白水静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回族回族小学

引言

数学属于一种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都比较依赖的学科。在小学阶段,经常会碰到学生难以理解、缺乏学习积极性之类的难题,站在心理学角度,联系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学习动机的形成规律以及思维能力的构建规则,来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可以有效地冲破当前的困局,做到知识传授和个体发展的共同推进目的。本文从心理学理论支持,实践教学途径规划及实践反思方面入手,全面探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质量的实际办法。

1 心理学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大约 7 到 12 岁),他们的思维虽然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不过还是依靠直观感受或者具体情境才能支撑起来,很难直接领悟抽象的数学概念,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出发,采用“支架式”策略促使他们慢慢达成能力上的进步。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念以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给练习的设计和学习动力的激发给予了现实依据。这些心理学原理一起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关键理论根基,推动着教学模式朝着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培育的方向发生重大改变。

2 心理学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2.1 基于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具体- 抽象”过渡桥梁

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符号的理解离不开具体感知经验的支持,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实物教具或者情境模拟的形式,把理论知识转换成直观可感的具体情境。就拿“分数初步认识”来说,“折纸分物”活动的设计十分关键,让学生用圆形纸片直观地表现出“一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的过程,用折叠和涂色去感受“1/2”,用纸片拼接的方式来完成“三个苹果分给四个人”的任务,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体会“3/4”,整个过程遵循了“具体操作—表象建构—抽象概括”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小学生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心理特点,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2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分层递进教学任务设计

根据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是评价教学成果的关键指标。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要采用“基础任务 - 提升任务 - 挑战任务”的递进式结构,以适应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两位数乘一位数”举例来说,基础任务聚焦“基本运算”,比如 23×3 ,目的在于巩固竖式计算方法;提升任务联系“实际应用”,像每本笔记本23 元,买 3 本要花多少钱,目的是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同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挑战任务引入“开放性探究”,像□ 2×3 可能的取值范围及合理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规律探寻能力,这样的分层任务既不会让基础差的学生因为难度大而产生挫败感,也不会让有余力的学生因为内容简单而丧失学习兴趣,从而达成差异化教学的目的。

依据自我决定理论,学生学习动力源于“自主、胜任、归属需求”的满足,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统计图表”单元教学,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选研究主题的权利,让其围绕“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家庭一周消费明细”等情境探究,独立完成调查方案设计与数据收集,增强学习控制感;“除法验算”环节,构建递进式任务序列,让学生从基础整除运算(如 84÷4 )过渡到带余数计算(如85÷4 ),收获成就感,设“验算小能手”等奖励加强外部激励;此外,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在四人小团体布置“图形拼接”任务,促进身份认同,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与自信心。

2.4 基于记忆规律优化知识巩固与迁移策略

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知识遗忘过程从学习结束时开始,具有前期快速、后期缓慢的特征。教育实践中要结合记忆规律制定系统巩固方案,采用即时复习策略,课程结束之际用“思维导图绘制”“口诀提炼”等手段加深知识点深度编码。比如“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助记公式防混淆”,采用分散练习方式,把“乘法口诀”融入日常教学的前五分钟,并且通过“口诀接龙”“限时抢答”等形式强化学习效果,防止连续高强度训练引发的认知疲惫,推进情境迁移训练。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概念之后,布置“破损三角形顶角求解”“平行四边形相关三角形内角计算”等任务,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认知心理学里“知识迁移”的核心原理。

2.5 教学实践的反思与优化

从心理学视角审视教学实践,要避开两种常见误区,一是过分依靠直观教具,容易造成“具体思维固化”。讲授“小数概念”时,如果一直用“元、角、分”等实物模型,学生就会形成对“0.1”与“1/10”之间抽象关系的障碍,要引导他们完成从“直观感知”到“符号理解”的认知转变。分层教学时忽略个体差异,有些教师只是根据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粗放式的分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类型,比如视觉型或者听觉型,以后可以融合“多元智能理论”,为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规划“图形化”、“语言化”以及“操作化”等多种学习路径,从而推进个性化发展。

结语

从心理学理论视角重塑小学数学教育模式,核心是冲破传统知识传授导向教学,转向以促进个体心理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按认知发展规律规划课程,用动机理论调动学习兴趣,依靠记忆机制整合知识,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助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健全人格。未来,教师要加强心理学原理与教学实践结合的研究,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营造利于小学生全面成长的数学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静 . 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36):135-136.

[2] 孙丽华 . 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2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