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分层教学实施路径探索
严蕊兰
西畴县小新箐小学 663500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全面实施,核心素养培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然而,传统课堂因忽视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差异,常陷入“优生‘吃不饱’、待优生跟不上’”的困境。分层教学以“尊重差异、精准施教”为理念,通过差异化设计为不同层次学生搭建适配的学习支架,既能保障基础目标达成,又能为学有余力者提供发展空间。
1、目标分层明方向,锚定素养发展坐标。
分层教学目标的确立,清晰指引方向,紧密关联核心素养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其目标设定核心在于“保底”。这类目标强调字词的掌握、课文的朗读训练以及文化常识的积累。《祖父的园子》的教学过程可以体现这一点。为该层次学生设定的目标具体包含:“正确认读‘床、疑’等 8 个生字,规范书写‘思、故’等 6 个生字”。目标还要求“流利朗读课文并理解相关意象的文化含义”。落实此类目标依赖反复朗读练习、字词抄写任务、图片匹配活动。这些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语言—文化”的联结。教师有必要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采用“小步快跑”方式比较有效。例如,将生字学习过程拆解为“认读—组词—造句”三个递进步骤。“生字闯关游戏”或“课文配音秀”等趣味形式能降低学习难度,这有助于防止学生因遭遇挫折而失去学习兴趣。对于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目标重心需要调整。目标应转向“方法内化”与“思维训练”。《草船借箭》的教学提供了范例。提高层目标可以这样设定:“通过对比诸葛亮与周瑜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差异,撰写 300 字人物评析”。这类目标推动学生完成从“理解文本”向“分析文本”的转变。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有效引导,设计“问题链”是关键策略。引导性问题例如:“诸葛亮为何选择大雾天借箭?”或者“周瑜的‘妒忌’体现在哪些细节?”教学活动设计需促进思维发展,小组讨论是一种实用方法,思维导图绘制活动同样有益。
2、内容分层筑根基,构建适切学习任务群。
教学内容的分层设计构成教学实施的根基,层级划分依托具体的学习内容载体。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决定了任务设定的差异,任务应明确区分为“保底性—综合性—创新性”三个递进等级。核心目的在于确保所有学生均能完成基础部分,同时为学有余力者提供可触及的挑战机会,防止因内容难度失当引发学习动力减退或群体分化现象。基础任务的设计强调零起点原则,重心放在字词掌握、句式运用以及课文背诵等基本技能培养。以《猴王出世》教学为例,此类任务可能包含“抄写‘南、部’等 10 个生字,每个生字组 2 个词语”、“用‘尤其’‘像……一样’造句”、“背诵课文第 23 自然段”等具体项目。执行层面通常借助“学习单”呈现,便于学生独立操作。教师的角色体现在提供必要的支持工具,例如“字词卡”辅助记忆,或“句式模板”降低表达门槛;针对“像……一样”这类句式,可将其结构拆解为“本体 + 喻体 + 特点”,再通过“填空练习”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础任务的达成情况需要纳入即时的课堂反馈机制,实施手段可多样化,比如组织“字词听写大赛”或“课文背诵接龙”等活动,利用游戏化元素强化基础知识的巩固效果。提高任务的本质在于能力整合,需要将阅读理解、书面表达与口语交际等要素融合,构建连贯的“任务链”,驱动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吸收转向综合能力应用。在《猴王出世》的教学中,提高任务可表现为要求学生“绘制猴王出世相关场景示意图,标注‘仙石’‘石猴’等部位名称”,并进一步“结合课文内容,以‘导游’身份撰写 200 字解说词,介绍猴王出世的奇妙过程”。这类任务要求学生将文本信息转化为视觉呈现或口头表达,转换过程存在挑战。教师需适时提供“支架支持”,例如展示清晰的“相关场景图例”作为参考,或提供“导游解说词范文”示范表达方式。
3、评价分层促成长,建立动态反馈激励机制。
评价活动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扮演着关键导向角色,其有效构建需要依赖多元化的体系设计,这个体系应当整合“过程性 + 结果性”的评价维度,同时融合“自评 + 互评 + 师评”的评价主体。核心在于密切追踪不同能力起点学生个体的进步轨迹,借助“动态调整层级”这一机制来维持并增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评价标准必须严格对应分层设定的教学目标,坚决摒弃单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做法。具体而言,面向基础层的学生群体,评价的核心应聚焦于“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典型的观测点包括生字书写的正确程度、课文朗读的流畅性;对于处于提高层的学生,评价的关注点需要转向“方法运用的熟练度”,例如能否有效运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文本解读;而针对拓展层的学生,评价则应着重考察“素养发展的创新性”,评判依据可以是写作中是否展现了独特视角。教学实例方面,《北京的春节》课后,基础层学生的评价标准设定为“能准确复述北京的春节相关习俗内容,并能明确指出‘特定节日习俗所蕴含的意义’”;提高层学生的评价标准则侧重于“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深入分析北京的春节习俗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变迁的原因及影响”;拓展层学生的评价标准提升为“能对北京的春节相关习俗进行创造性改编或设计新的春节活动方案,并赋予其符合当代语境的深层寓意”。通过实施这种差异化的评价标准,目的在于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评价反馈中切实感受到自身在“最近发展区”内所取得的进步与成就。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需进一步与信息技术融合,如利用智能诊断系统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环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中,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向“更精准、更温暖、更有生命力”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陆学玲 . 面向学生能力提升的多样化分层练习——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练习设计探讨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 2024,(01):83-85.
[2] 陈丽明.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作业分层设计的思考[J]. 亚太教育,2022,(15): 132-134.
[3] 方岚.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究[J]. 亚太教育,2022,(02): 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