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的禅宗意象
王鹏
华北理工大学
中国的书院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髓,以集中的书院和分散的书院园林两种景观方式出现,其实质都是书院建筑和环境的园林化。佛道选择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立禅林精舍,从事坐禅和讲经,是由于依傍山林、环境清幽利于修行,佛寺选址对于书院产生了重要影响。书院作为古代重要的教育组织机构,他的营建受佛道的影响,历来也非常重视环境的选择。清华大学周维权先生《中国名山风景区》中曾指出书院“教育体制多借鉴佛教禅宗的丛林清规,建置地点也多仿效禅宗佛寺建在远离城市的风景秀丽之地,以利于生徒潜心学习” [1]。
1. 以山岳为轴
建在郊野的寺观大多选择在风景优美之处、名山大川之中。由于郊外游览以“观山望景”为主,所以寺观在选址时非常重视周边的风景地貌。如中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中的寺庙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建筑群的中轴线正对周围山体的主峰,如南岳大庙建筑群的中轴线正对衡山七十二峰最高峰的祝融峰,形成峰在北、庙在南的格局,从大庙正门进入后前行,人的视线始终对着前面的祭山“祝融峰”,这样祝融峰一方面成为大庙建筑群的靠山和景观背景,另一方面又成为书院中轴景观的对景,始终引导者游览者前行。由于书院读书修养和寺观清修有相似之处,所以这些寺观选址中对于风景地貌的剪裁和处理对于书院的选址产生了重要影响。书院亦大部分选择建置于山中,建筑群“以山为轴”,形成背依大山之势,如湖南岳麓书院以西侧岳麓山为轴,形成东西向的景观轴线;庐山南麓的白鹿洞书院以北侧的后屏山为轴,形成五组南北向的轴线;建阳考亭书院以玉枕山为轴,形成南北向轴线;福建尤溪的南溪书院位于公山脚下,南靠公山,北对文山,青印溪从二山中间穿过,坐南朝北、形成南北向的轴线。
2. 以寺观为邻
由于中国文化特有的儒释道互补的特色,使得书院的存在历来都不是我行我素的单独个体,书院总是与佛寺道观为邻,交织于儒释道的文化网络中,形成儒释道互相浸润、启迪的文化环境。由于这些硕学大儒、高僧名道对于个人参悟、修养的要求很高,使得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自然风景独具特色之处,这些映入大师眼帘的自然山水,经过先贤们筚路蓝缕的开发和文化的浸润,历经岁月的沉淀和累积,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正所谓地灵人杰,山水不在高深,盖以人重也。历代书院志中都将古迹作为志书中的重要章节加以论述,即可以抚今昔、广见闻,同时又可以追思古人,见古迹就如同见古人一样,所以,书院注重择胜也是注重传承圣贤精神和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
书院选址紧邻佛寺道观,亦或有些书院前身就是由佛寺道观发展而来。唐代光石山书院在湖南攸邑司空山,离县四十五里,周围一十里有朱阳观,北一里有惠光寺;衡阳石鼓书院旧为寻真观,后改建为书院;杭州西湖万松书院故基为唐贞元年间的报恩寺;福州鳌峰书院笃行斋故基为尼姑庵;岳麓书院原为道林寺;河南登封市区北二公里,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前身是嵩阳寺、嵩阳观,先后是佛、道的活动场所,并有“梵宇之胜,甲于东土”之美誉。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生禅师来到嵩阳山,卜兹福地,创立神场,创建嵩阳寺。隋炀帝大业八年,道士潘诞在嵩阳寺为隋炀帝炼丹,遂改名为嵩阳观。唐代开元年间,在嵩阳观旁、汉柏右侧建天封观,道士孙太冲为李隆基炼制九转仙丹。五代后唐清泰年间进士庞式和南唐学者舒元,在嵩阳观聚徒讲学,后周显德二年世宗柴荣改嵩阳观为太乙书院,这就是嵩阳书院的前身。
3. 结语
虽然佛寺道观的选址影响着书院,但是两者也有细微的不同之处。其一,佛寺道观尊神,其精神实质为出世,为了脱离世俗、达到完全的修行状态,所以僧人道长唯恐入山不深,佛寺道观一般建在人们不易达到的地方,如山顶。在书院中学习士子的目的并不是出世,而是为了实现社会责任和理想暂时的半出世状态,书院的教师常常是知名学者、地方先贤、名宦,他们都是社会状态的人,虽然书院为了寻求好的读书修养环境而仔细删选着风景,但是还是在交通、生活都能相对便利的前提条件下择胜选址。所以,书院入山并没有佛寺道观深,相比佛寺道观来说书院在通达性方面更胜一筹。其二,由于佛寺道观是敬神的建筑,重要建筑规格制式甚至高于皇家官式建筑,建筑群体量宏大、起到控制风景的作用。相对此来说书院建筑群主要为民间教学祭祀之用,其建筑等级制式较低,与周边风景的融合协调。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名山风景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5
[2]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 . 中国书院史资料(上中下册).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 . 书类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4] 姜亚沙,经莉,陈湛琦. 中国书院志[M].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5] 赵所生,薛正舆. 中国历代书院志[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6] 王镇华 . 书院教育与建筑 : 台湾书院实例之研究 [M]. 故乡出版社 .1986.
[7] 王其亨. 风水理论研究[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