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整本书阅读讨论交流课型教学策略研究
罗婷
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二中学 414000
一、引言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已获得广泛认可,其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拓展文化视野以及提升思维深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整本书阅读教学一般涵盖“导读激趣—通读自悟—讨论交流—成果展示”等多种课型,其中“讨论交流课”无疑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检验学生初读成效的重要标准,更是激发思想交锋、推动阅读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讨论交流课往往面临“教师主导作用过度,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问题琐碎浅显,缺乏思维深度”“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因此,深入探究讨论交流课型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当前初中整本书阅读讨论交流课问题
当前初中整本书阅读讨论交流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在课堂角色定位上,教师往往难以把握好引导与主导的尺度,过度主导课堂进程,压缩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表达空间,使得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彰显,导致课堂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力。其二,就讨论问题设计而言,存在琐碎浅表的情况。问题缺乏深度与系统性,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得讨论停留在表面,难以触及作品的核心内涵与思想精髓。其三,从课堂氛围和参与度来看,讨论交流课的气氛时常沉闷冷淡,部分学生对讨论缺乏积极性,参与广度严重不足。这既与问题设计缺乏吸引力有关,也与教师未能有效调动学生情绪、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密切相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整本书阅读讨论交流课的教学效果,亟待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加以解决 。
三、初中整本书阅读讨论交流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课前准备策略:精心设计,奠定讨论基石
课前准备是整本书阅读讨论交流课成功的基础。首先,教师应深入研读文本,把握作品的核心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从而设计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既能引导学生回顾初读成果,又能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基础和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问题难度和讨论方向,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此外,教师还需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评论文章等辅助材料,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深化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可以为讨论交流课奠定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课中实施策略:引导互动,激发思维火花
在课中实施阶段,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提问和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讨论,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同时尊重他人的观点,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讨论的过程而非结果,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质疑权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多样化的讨论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有所收获。
(三)课后延伸策略:反馈评价,巩固阅读成果
课后延伸是整本书阅读讨论交流课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讨论表现进行反馈评价,肯定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这种及时的反馈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读后感、进行主题研究、创作相关作品等,让学生将课堂上的讨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后延伸策略的实施,教师可以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整本书阅读讨论交流课型是一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最终成效。它绝非漫无目的的“闲聊”,而是在教师精心策划与引导下,有目标、有层次、有方法的思维攀登之旅。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一言堂”模式,通过精准的目标设定、巧妙的问题设计、平等的氛围营造、灵活的流程调控以及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真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讨论交流课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切磋琢磨、精神成长的乐园,最终培养出乐于阅读、善于思考、勇于表达的终身阅读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荣生 . 阅读教学教什么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吴欣歆 . 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4] 李卫东 . 整本书阅读的讨论式教学策略探析 [J]. 中学语文教学,2020(5):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