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趣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绽放
戴苑玉
蕉岭县三圳镇中心小学 广东梅州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课堂仍存在“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薄弱、情感体验不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只有调动学生的情绪共鸣,才能让知识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基于此,本文结合部编版教材教学案例,探讨“情趣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策略,为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提供参考。
二、小学语文情趣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情趣导入:激发思维,奠定课堂基调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粒扣子”,优质的导入能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索欲。教师需结合部编版教材内容与学生年龄特点,采用故事、谜语、悬念等形式,搭建“问题桥梁”,引导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文本。
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中,可采用“悬念导入法”:课前简要讲述周瑜因妒忌诸葛亮才干,故意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难题,而诸葛亮却主动将期限缩短至三天并立下军令状。随后抛出核心问题:“诸葛亮为何敢冒险立军令状?他凭什么能在三天内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此设计紧扣课文冲突点,既激活学生对“三国人物智慧”的好奇心,又让学生带着明确目标阅读文本,有效提升阅读专注力与思维深度。除了悬念导入,还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在教授《司马光》时,先给学生讲一些古代少年聪慧的小故事作为铺垫,再引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学生在对古人智慧的赞叹中进入课文学习 ,增强学生对课文的亲近感。
(二)多媒体赋能:构建情景,直观感知文本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文多兼具文学性与画面感,借助多媒体技术(图片、动画、视频等)将抽象文字转化为直观场景,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本内涵,增强学习兴趣。
1. 在写景类课文中的应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以“富饶”为核心,描写了海底生物、海滩景象与海岛风光。教学时,可通过多媒体呈现“五光十色的海水”“像花朵般绽放的珊瑚”“全身披甲的大龙虾”“成群穿梭的鱼群”等实景图片,配合轻柔的海浪音效,让学生仿佛置身西沙群岛。这种“视觉+听觉”的情景构建,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富饶”的含义,更能激发对祖国海域的向往之情。
2. 在说明类课文中的应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琥珀》围绕“琥珀的形成过程”展开,文字描述较为抽象。教师可制作动画课件,演示“松脂渗出—包裹苍蝇与蜘蛛—地质掩埋—漫长石化”的全过程,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动态画面。学生通过直观观察,能快速掌握琥珀形成的关键条件,避免对抽象文字的理解偏差,同时提升对科学说明文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琥珀》时,还能引入一些关于琥珀的科普纪录片片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琥珀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使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 。
(三)文本深挖:品味佳句,培育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以文载情”,教师需带领学生深入挖掘部编版教材文本中的语言精华,通过朗读、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实现“以情促学”。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以“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为中心,用精准的语言描绘了大潮“远—近”的变化过程。教学时,可分三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第一步,聚焦“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通过轻声朗读,体会大潮初现时的“轻柔与神秘”;第二步,赏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用中等语速朗读,感受大潮逼近时的“动态与力量”;第三步,精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用激昂的语调朗读,体会大潮奔腾时的“雄伟与震撼”。通过分层朗读与佳句赏析,学生既能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又能激发对祖国自然奇观的热爱,实现“语言学习”与“情感培育”的双重目标。在教授《观潮》时,还可以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描写自己见过的壮观场景,如暴雨来临前的景象等,加深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通过文字传递情感的方式 ,将语言学习与情感体验进一步融合。
(四)思维激活:多元互动,提升学习主动性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思维活跃的课堂”,教师需结合部编版教材特点,设计“读、说、画、演、写”等多元活动,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
1. 在人物心理描写中的思维拓展: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中,桑娜“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的心理描写,凸显了其善良品质。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桑娜“矛盾又坚定”的内心;再设计拓展任务:“西蒙临死前,看着身边熟睡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牵挂?请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她的心理活动。”学生需结合课文中“西蒙的贫困处境”“母亲的本能”等信息展开想象,在写作与分享中深化对“穷人善良本质”的理解,同时提升思维与表达能力。
2. 在情感对比类课文中的思维碰撞: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围绕“父母对孩子作品的不同评价”展开。教学“母亲赞扬巴迪”的片段时,可设计两个问题:“从‘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等动作、语言中,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巴迪的妈妈,看到孩子的第一首诗,会用怎样的话赞扬他?”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细节,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表达,通过“文本分析+生活联想”的互动,学生既能理解“母亲赞扬的意义”,又能学会用温暖的语言鼓励他人,实现思维与情感的双重提升。
三、结语
小学语文情趣教学是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升课堂实效的重要路径。在部编版教材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以“学生兴趣”为起点,通过“情趣导入”吸引注意力,以“多媒体情景”降低理解难度,以“文本深挖”培育情感共鸣,以“思维激活”提升主动性。唯有不断探索、创新教学策略,才能让“情趣之花”在语文课堂持续绽放,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好语文,成长为具备语文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