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合创新对策

作者

袁继军

湖北省大冶市第三中学 435115

在 21 世纪的今天,数字化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领域亦不例外。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与创新,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1 技术赋能,构建智慧课堂新场景

在当今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技术创新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革新的核心动力。智慧课堂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实践形态,融合视听传播技术、智能算法与云端资源,构建多维交互的学习场景。其一,基于视听融合的教学呈现革新知识传递方式。教师可借助动态影像、配乐朗诵等多样化素材,将文学意象转化为具象化表达,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文本内涵,体悟语言艺术特质。譬如古诗词研习过程中,教师可选取契合诗作情境的丝竹雅乐与水墨动画,引导学习者在艺术审美中捕捉诗词的意象结构与情感脉络。其二,依托云端互联构建泛在学习体系。通过构建云端学习社区,教师可共享数字教案、拓展文献及训练题库等资源,支持学生按需获取知识内容。借助实时连线与跨区域研讨功能,突破物理场域限制,形成弹性化的混合教学模式。其三,采用认知追踪技术实施精准指导。教师能够动态追踪学生的认知轨迹,通过智能解析系统掌握个体差异,据此设计阶梯式学习方案。例如通过自适应推送机制匹配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偏好,或依据学习反馈动态调节训练强度,实现差异化培养目标。

2 资源整合,打造多元学习新生态

在信息化教育进程中,教学要素的系统化整合是形成立体化学习体系的核心任务。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着力统整多维度教学素材,涵盖课程标准文本、动态信息资源库及社会化实践载体,为学习者创设多模态认知情境。其一,深耕文本资源的立体化开发。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科基础内容进行解构与延伸,例如设计短时精讲视频模块、交互式电子文本等新型知识载体,针对核心概念与认知障碍点实施精准解析。同时围绕文学经典与诗词歌赋等核心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可视化学习载体展开延伸研读与主题探究,深化其文化理解维度。其二,构建开放型学习媒介的协同机制。动态信息资源库以其时效性强、形态多元的特质,成为语文课程实施的有效支撑。教师可引导学习者运用智能检索工具、虚拟文献中心等认知辅助系统,自主建构与文本解读相关的创作背景、作家评传及艺术鉴赏知识体系,培育其信息素养与学术思维。在此基础上,创建班级数字档案库与学习共同体交互空间,推动学习成果的跨场域传播与迭代优化。

3 评价革新,激活教学反馈新动能

教学诊断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维度,对学习者的认知发展与能力建构具有导向功能。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中学语文教育者应当重构教学评估机制,建立多维度、过程性、差异化的诊断体系,以激活教学反馈的生态效能。首重评估参与维度的立体化拓展。传统教学诊断多呈现单向度特征,学习者处于接受评估的客体位置。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评估主体应延伸至学习者自我反思、群体互鉴及家庭协同等多个层面。学习者可通过数字化学习档案进行认知过程的自我监测,形成对学习成效与发展空间的清晰认知;依托虚拟研讨空间与协作学习模块展开同侪评估,实现知识建构的群体性增益。家校协同平台则为家庭参与教育诊断提供通道,构建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良性互动的闭环系统。次重诊断指标架构的系统化整合。现代教育诊断不仅聚焦学业成果的量化呈现,更强调对学习策略、思维品质、创新意识等隐性素养的质性考察。通过构建学习行为解析机制,教育者能够系统追踪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脉络,整合参与度与互动模式等多元维度,精准识别个体化学习需求。同步设计多模态评估载体,如主题陈述、文学创作、课题探究等实践性任务,形成对语言素养的全方位考察。末重反馈机制运行的动态化升级。智能教育技术促使教学诊断实现持续性优化。教育者可运用自动化反馈系统对学习成果实施即时性解析,为学习者提供针对性改进建议。建立个体成长数据图谱,完整记录学习历程中的能力进阶轨迹,为差异化教学决策提供实证支撑。

综上所述,数字化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技术赋能、资源整合与评价革新三个维度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智慧课堂新场景,打造一个开放共享、多元互动的学习新生态,激活一个精准高效、动态反馈的教学评价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宋淑娟 . 初中语文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以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为例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04): 152-155.

[2] 陈旭 . 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 [J]. 华夏教师 ,2025, (05): 48-50.

[3] 兰海勇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合德育的有效策略探析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5, (02):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