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古今异义词的辨析策略

作者

付显成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361022

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但又极其重要的板块。文言文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逻辑思维力与文化理解力的重要途径。在文言文学习中,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是重中之重。所谓古今异义词,是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发生变化的词语。例如,“走”在现代汉语中多指“行走”,而在古文中则表示“奔跑”;“左右”在现代指方向,在古文中则常表示“侍从”;“肉食者”在现代可以被理解为“吃肉的人”,而在《曹刿论战》中却特指“居高位的官员”。如果学生缺乏辨析能力,就会误解文章大意,甚至曲解历史背景与思想内涵。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单一的讲解与记忆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自主探究和思维训练。其次,古今异义词辨析缺乏系统性,往往只在个别课文中零散出现,学生难以实现跨文本迁移。再次,课堂评价体系单一,过分关注翻译结果的正确与否,而忽视了学生在辨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方法与探究能力。这些问题使得古今异义词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面对新课标和新高考时,缺乏必要的能力支持。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多元化的策略路径,以期提高教学实效。

一、基于词义对比的古今异义词辨析策略

(一)直观对比突出差异

在古今异义词教学中,最常用也最直观的方法是词义对比。教师可将古代义和现代义直接呈现,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差别印象。例如“夫”在古文中用作发语词或指代“这、那”,在现代则常用于指“丈夫”。通过这种直接的对比,学生能够更快建立联系,从而在实际阅读中避免望文生义。直观对比虽然简单,但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鲜明印象,尤其适合基础阶段的学习。为了提高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图表、PPT 对比展示,甚至引入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差异。比如通过“走”一词,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古代“奔走”的情景和现代“行走”的动作,从而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直观对比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更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对比古今语言差异的意识,形成“见词思义”的思维方式。

(二)分类归纳形成系统

仅凭零散的对比不足以让学生彻底掌握规律。教师应将古今异义词进行分类整理,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比如,“兵”在古代既指“武器”,又指“军队”,现代则主要指“军人”;“恶”在古文中多为“憎恨”,现代则常用来形容“邪恶”;“幸”在古代常指“蒙受宠幸”,现代则表示“幸运”。通过分类归纳,学生不仅能记住个别词语,还能总结出汉语发展的规律,在面对陌生词汇时具备推断能力。为了增强归纳的系统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整理不同类型的词汇,制作分类卡片或者知识结构图。例如,某一组专门研究“词义扩大”的案例,另一组则总结“词义缩小”的规律,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这样的分类归纳不仅提升了学习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还使学生能够逐渐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形成跨篇章的理解能力。

(三)结合课文深化掌握

词义辨析不应孤立进行,而应放在具体文本中。例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一句,若以现代意义理解,就会错解为“爱吃肉的人”,而正确含义应是“位居高位者”。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境辨析词义,让他们在文本解读中掌握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还能深化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把古今异义词放在不同的文本环境中加以考察。比如对比《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诚”与现代汉语“真实”的差异,或者对比《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先”与现代“首先”的差别。通过反复结合课文语境进行辨析,学生不仅能够积累大量的案例,还能逐步掌握将语境与词义结合的阅读方法,真正做到理解到位、运用灵活。

二、基于语境分析的古今异义词辨析策略

(一)依托上下文推断词义

古今异义词往往需要依赖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例如“左右皆呼曰可杀”一句中,“左右”如果仅凭现代理解,会误解为“方向”,但结合语境则应解释为“侍从”。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上下文,让他们通过句意整体推敲词义,避免孤立记忆带来的偏差。为了进一步强化效果,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表演或重现原句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直观感受词义。这种方法既能增加课堂趣味性,又能帮助学生用语境推敲意义的习惯内化为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利用句法结构进行判断

古汉语词性活用现象显著,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常常决定其意义。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先”,如果以现代意义的“首先”来理解就会偏离原意,结合句法结构才能理解为“在……之前”。教师通过句法分析训练学生,不仅帮助他们辨析词义,还能提高整体语法意识。更进一步,教师可以将同一个词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用法进行纵向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词性与词义的双重关系。例如“走”在名词位置时可作“臣子奔走”的“奔走”,在动词位置则是“快步离开”。通过系统的句法分析,学生在理解古今异义词时能够举一反三,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而是形成从句法出发解读词义的分析能力。

(三)结合文化背景拓展理解

古今异义词背后往往隐藏着历史文化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补充文化背景,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例如“君子”在古代语境中多指品德 而现代汉语中则主要泛指男性。通过文化背景补充,学生不仅能理解词义差异,还能体会到语 联系。 在课 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古今异义词的语义差异与古代社会制度、伦理观念 开 例如 词,在古代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而现代则常用于普通建筑“宫殿”或“体育 通过这种文化背景的补充,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还能理解语言变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把握古今异义词辨析的意义。

三、基于例证归纳的古今异义词辨析策略

(一)跨文本例证增强迁移能力

学生如果只在单一课文中接触古今异义词,很容易形成孤立的理解。教师应引导他们在不同课文中寻找同类词汇进行对比。例如“走”在《鸿门宴》中意为“逃跑”,在《陈涉世家》中则表示“奔走”。通过跨文本的例证归纳,学生能够在不同语境中把握同一词语的不同用法,增强迁移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效果,教师可以将古今异义词的跨文本辨析与单元整体教学结合起来,在复习与单元整合环节中强化跨文本训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将词义辨析的能力迁移到更多文本中。

(二)师生合作归纳形成规律

古今异义词的学习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而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古今异义词的规律,再由教师加以点评与提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兴趣,使他们在归纳过程中真正掌握辨析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项目:要求学生收集三个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整理对照表并总结规律,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这种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总结与归纳能力,也让他们在互动中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理解。

(三)积累整理建立知识网络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古今异义词手册”,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和整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例如在不同篇章中遇到“幸”“恶”“左右”等词语时,学生将其用法整理到笔记中,定期复习。长期积累下来,学生就会形成较为完整的古今异义词库,对文言文学习大有裨益。进一步的做法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工具建立电子化的词汇档案,例如制作Excel 表格或使用思维导图软件,将不同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进行系统整理。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古今异义词数据库”将越来越庞大,他们不仅能随时查阅,还能不断更新补充。这种长期的积累和整理,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在后续学习中实现更高效的迁移和应用。

四、基于任务驱动的古今异义词辨析策略(一)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古今异义词辨析转化为任务型学习。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文意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阅工具书、互相讨论等方式来完成这一探究任务,不仅能掌握具体词义,还能在实践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避免他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进一步地,教师还可以将此类任务与单元整体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同篇章的学习中逐步完善任务成果。例如,前期任务着重于发现和辨析,后期任务则可以升级为编写古今异义词对照表,甚至设计出小型讲解课件在班级展示。这种由浅入深的任务驱动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形成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二)开展对比翻译训练

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布置翻译训练时,应特别强调古今异义词的正确处理。例如“幸甚至哉”一句,“幸”在古文中是“可喜”的意思,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幸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层次翻译:先逐字解释,再结合古今词义进行调整,最后写出完整译文。 程中, 学生不断训练和强化古今异义词辨析能力,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为了提升效果, “对比译文展示”环节,让学生同时呈现逐字译和意译,突出古义与今义的差别,再由全班讨论确定最合理的翻译。这不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古今差异,还能引导他们在翻译中考虑上下文逻辑与表达习惯,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堂展示与互评促进提升

在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展示, 让不同小组分享他们的辨析成果和翻译结果,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展示与互评, 学生能 ,并借鉴他人的思路。这种交流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还能形成良好的 效果。教师还可以设立“学习档案袋”,将学生的展示成果、互评意见与改进 录下 形成 轨迹。长期的互评与记录,不仅让学生能够反思自身学习,还能培养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尊重他人观点、吸收集体智慧的意识,真正达到“以学促学”的目的。

五、基于信息化的古今异义词辨析策略(一)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图表和视频直观呈现古今异义词的差异。例如,制作“古今义对照表”,用不同颜色标示古义和今义,或者通过视频演示古代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式能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提升他们对词义的掌握速度。更进一步,教师还可以设计互动性较强的课堂环节,如在电子白板上让学生将古义与今义进行匹配,或者通过动画再现场景来引导学生推敲词义。这样的教学手段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又能帮助他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模拟中加深理解。

(二)建设线上学习平台

教师可以建立古今异义词学习专栏或资源库,上传典型案例、练习题和拓展资料,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例如,利用学习平台推送“古今异义词每日一题”,帮助学生形成持续积累。信息化平台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和复习,从而实现个性化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常见错误,从而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解。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维度,还能使教学更加精准与高效。

(三)借助智能工具辅助学习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料库和智能词典来查阅古今异义词。例如,输入“左右”,学生能快速获得古 到不同文献中的用例。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 还可以布置“智能检索任务”,让学生使用语料库寻找某一古今异义 并结合检索结果撰写小论文。这种以数据为支撑的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研 不仅能掌握语言现象,更能理解语言演变背后的逻辑与规律。

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是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翻译能力。通过基于词义对比、语境分析、例证归纳、任务驱动和信息化辅助等多元化策略的实施,教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差异和使用规律。这些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词义辨析水平,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逻辑思维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文化理解力。实践表明,将多种策略有机结合,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畏难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古今异义词辨析教学不仅关乎语言知识的掌握,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任务。学生在理解语言差异的过程中,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形成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感。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注重策略整合与系统设计,把古今异义词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以语言为载体,以思维为核心,以文化为底蕴”的教学目标。这对于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改革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玉丹.初中语文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5(2):88-90.

[2] 高红梅.初中语文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5(10):159-161.

[3] 卢昌桥.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5(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