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及实践路径
罗贵珍
四川省通江县实验中学 636700
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先人的情感智慧与审美追求。然而,在当代初中语文课堂中,古诗文教学常陷入 " 教师逐句翻译、学生机械背诵 " 的窠臼。情境教学理论强调通过创设具象化场景,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联结。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策略,既能破解教学困境,又能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育人的双重目标。
一、以生活为源: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
古诗文产生于各自的时代环境,其中表达的情感却能够超越历史界限,拥有普遍适用性。教师有必要在文本和现实生活之间架设互通的路径,指引学生觉察古诗文与当代体验的内在联系。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放学途中常见的画面:家长骑电动车接孩子、银杏叶飘落、街角卖烤红薯的小摊。这些普通景象与“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产生有趣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明白古诗文不是陈旧遗物,而是对生活核心的诗意提炼。学生观察到“夕阳西下”和傍晚六点钟的霞光承载相似的情感重量,他们就能自然地领悟游子漂泊的孤独心情。古诗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激活学生的日常感知,让文本中的情感在真实世界中找到落脚点,这种联系避免了抽象化的距离感,增强了理解的直接性。通过具体场景的比对,学生不再视古诗文为高不可攀的文物,而是将其视为生活经验的浓缩表达,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这种发现过程,而非灌输结论。例如,《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放学路上的落叶或街头摊贩形成视觉和情感上的映射,这种映射让学生自发地构建古今对话。当学生将“夕阳西下”与日常傍晚的霞光联系起来,情感的共通性便显现出来,游子的孤寂不再遥远,而是可触可感的现实体验。整个过程强调从生活细节出发,回归文本本质,避免了教条式的解读,教师的任务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行探索,而非提供现成答案。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基于观察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学生对古诗文的疏离感,促进深度理解,情感共鸣的产生不需要复杂理论支撑,只需简单的场景对照。最终,古诗文的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学术负担,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活动,强化了文本的现实意义。
二、以技术为翼:构筑沉浸体验的场域
数字技术确实改变了古诗文教学的传统面貌,它带来超越物理时空限制的新可能。借助视听语言的综合力量,学生有机会获得一种仿佛置身其中的审美感受。不过必须明确,技术的引入其根本目的应在于深化对文化的理解,而非追求技术本身的形式化展示,避免陷入空洞的“为技术而技术”。以《木兰诗》的教学实践为例,“VR 技术”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它能够模拟呈现诗中“黄河流水鸣溅溅”所描绘的战场氛围。设想学生戴上设备,眼前是弥漫的黄沙,耳中充斥着战马的嘶鸣与兵器碰撞的尖锐声响,更能亲眼看到木兰褪去女儿装束披上沉重铠甲的转折时刻。这种深度的沉浸感,使学生对诗中“万里赴戎机”的悲壮豪情与“对镜贴花黄”的细腻温柔,产生更为复杂而强烈的双重心理冲击。这种体验带来的情感共鸣深度,往往超越了仅仅依靠语言讲解“互文手法”所能达到的效果。当然,技术手段的介入需要格外注意把握分寸,理解“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至关重要。在利用技术呈现了关键场景之后,教学的焦点必须适时地引导学生重新回到文本本身,鼓励他们去主动比较思考:那些生动的数字画面,与原文精炼的文字描述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具体差异,又有哪些内在联系,这种比较本身就能深化认知。
三、以活动为链:编织知行合一的经纬
古诗文教学若仅停留在课堂层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实现文化内化还得借助实践活动,这条原则现在越来越清楚了。活动设计本身有规律可循,“由浅入深、由知到行”便是必须遵循的路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直接感悟文化的精髓。开展文化调研确实能帮助深化古诗文理解,这点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看得很明白。比如学过《醉翁亭记》之后,把学生组织起来考察当地那些老建筑,任务就是寻找文本里提到的“峰回路转”“水声潺潺”这类景观,找到后用视频拍下来还得配上原文解说。实际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某个小组跑去城郊居然发现了一座废弃的园林,里面残留的亭台你一看就觉得和欧阳修描写的醉翁亭味道很像,他们干脆就这个发现做了份调研报告《寻找现代版醉翁亭》。这种跑到实地的考察方式让学生们突然意识到,原来古诗文描绘的那些审美标准到现在还在暗中影响着景观设计的手法。
综上所述,古诗文教学的情境创设,本质上是构建文化传承的生态系统。生活化策略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认知通道,技术化策略拓展了审美感知的维度,活动化策略实现了文化理解的内化迁移。
参考文献
[1] 邓荣辉 . 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探究——以陶渊明《饮酒 ( 其五 )》为例 [J]. 语文教育研究 , 2025, (01): 26-29.
[2] 罗璇 . 聚焦单篇古诗核心教学点——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为例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24, (31): 47-49.
[3] 苗蕊 . 基于思维培养的初中古诗情境教学研究——以杨菁老师“登临诗欣赏”教学为例 [J]. 嘉应文学 , 2024, (04): 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