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作者

蒋利华

身份证号码:513922199207101361

引言:

近年来,随着资源的紧张和环保要求的提升,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利用废弃混凝土资源的新型建筑材料,逐渐引起了建筑行业的广泛关注。再生混凝土由回收的建筑废弃物作为骨料,经过合理加工处理后制成,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和较低的成本。然而,由于再生混凝土的骨料来源和性能的不稳定性,其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框架结构作为现代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其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在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能够满足建筑要求,但在地震等动态荷载作用下的表现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如何评估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抗震性能方面的表现,成为了当前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通过试验研究,探讨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试验设计

本研究通过试验模拟不同条件下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首先,选择了三种不同再生骨料的混凝土配比,分别为低、 中、高强度等级。每种混凝土配比设计制作了多个框架构件,试验对象包括柱、梁、节点等组成部分。为了模拟实际地震荷载对框架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了不同的荷载模式,包括静力加载和模拟地震的动态加载。在试验过程中,利用高精度传感器对每个构件的变形、应力、加速度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通过视觉观察记录构件的破坏模式,分析其受力性能和耐久性。

为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所有试验构件均按照现行混凝土设计规范进行预处理,并在试验前进行相关的力学性能测试。通过逐步增加地震模拟荷载的幅度,分析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与破坏行为,并与传统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对比,得出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特点。

二、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抗震性能上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特点,尤其是在较低地震荷载条件下,其表现基本符合传统混凝土结构的标准。然而,在较高的地震荷载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表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距。具体来说,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压强度略低于传统混凝土结构,导致其在受压构件(如柱)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弱。此外,由于再生骨料的来源和性质不稳定,某些再生混凝土的延性和抗裂性能较差,容易出现较早的开裂现象,影响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试验结果显示,虽然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能够承受一定的地震荷载,但在较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以确保建筑物的长期安全。具体表现为梁柱节点处的破坏较为严重,尤其是在强烈地震波的作用下,构件之间的连接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裂缝和位移现象。这一问题表明,虽然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能够在一般地震条件下使用,但其在面对强震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影响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

影响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骨料的质量、混凝土配比的设计以及钢筋的配置等方面。首先,再生骨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由于再生骨料来源的不确定性,其粒径、含水率及污染程度会对混凝土的强度产生影响。实验表明,当使用高品质的再生骨料时,再生混凝土的抗震性能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因此,加强对骨料来源的选择和处理是提高再生混凝土抗震性能的关键。其次,混凝土配比的设计对于再生混凝土的抗震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验表明,合理的水泥与水胶比、掺加适量的外加剂可以显著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延性,进而提升其抗震能力。最后,钢筋的配置对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也很大。研究发现,适当增加钢筋的用量,尤其是加强节点处钢筋的连接,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延性和抗震性能,减少地震荷载引起的破坏。

四、改进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针对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抗震性能上的不足,研究提出了多项改进措施。首先,针对再生骨料的质量问题,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提高再生骨料的质量,减少其中的杂质,确保其满足混凝土的强度要求。其次,优化混凝土配比,合理设计水泥与水胶比,适当掺加外加剂,可以显著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进而提升其抗震能力。此外,加强钢筋配置,特别是节点处钢筋的合理布置,是提高结构延性和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加钢筋的配置和加强连接节点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框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韧性和抗震能力。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表现和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较低地震荷载下表现良好,但在面对较强地震荷载时,仍存在一定的性能差距,主要体现在抗压强度、延性和抗裂性能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多项改进措施,包括优化再生骨料的质量、合理设计混凝土配比、采用更高性能的添加剂以及加强钢筋配置等。这些改进措施有望有效提升再生混凝土的抗震性能,确保其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进一步优化这些设计和技术应用,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不仅能提高其抗震表现,还能促进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为绿色建筑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再生骨料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混凝土配比设计的不断优化,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有望在抗震性能上达到与传统混凝土结构相媲美的水平,成为建筑领域中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材料。

参考文献:

[1]王欣,邵紫怡,吴思杰,等.混杂再生纤维改性活性粉末混凝土增强装配式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25,51(03):1-11.DOI:10.19794/j.cnki.1008-1933.2025.0027.

[2]徐涛.UHPC 透光混凝土幕墙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J].广州建筑,2025,53(06):29-34.

[3]高峰,杨曌,李俊霖,等.基于 SMAF-ECC 的装配式自复位框架节点抗震性能[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5,42(03):80-87.DOI:10.13579/j.cnki.2095-0985.2025.202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