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路径
程玲
平乡县第一中学 0545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课程,其核心素养涵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批判性思维以及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高度契合。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索核心素养落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度学习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关系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化学知识背后的原理和本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化学教材中“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内容时,学生通过深度学习,不仅能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实质,还能从微观角度理解电子转移与化学反应的关系,从而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同时,深度学习促使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引导教师设计更具挑战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培养为例,教师在人教版教材“化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达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需要深度思考实验原理、步骤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推动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特点与核心素养体现
(一)教材内容编排注重知识体系构建与素养渗透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按照化学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编排,从基础化学概念、理论到元素化合物知识,逐步深入。例如,在必修教材中,先介绍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在知识呈现过程中,渗透化学核心素养。如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通过对钠、铝、铁等金属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金属的化学性质,并构建金属化学性质的模型。
(二)教材栏目设置丰富多样,助力素养培养
教材设置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栏目。“思考与交流”栏目引导学生对化学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表达能力,有利于“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提升。“科学探究”栏目以具体的化学问题为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如在“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中,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等环节,深入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全面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路径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发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结合人教版教材内容,教师可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创设情境。例如,在讲解“化学能与电能”时,以日常生活中的电池为情境引入,提出问题:“电池是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不同类型的电池工作原理有何异同?”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学生在分析电池工作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理解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本质及条件。关注社会热点中的化学问题,如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等。在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时,以“全球能源危机与新能源发展”为情境,让学生探讨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深度学习,不仅掌握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相关知识,还增强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认识到化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二)开展问题驱动式教学,促进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教师依据人教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例如,在“有机化合物”教学中,以甲烷的结构和性质为起点,设计问题链:“甲烷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这种结构如何决定其化学性质?与甲烷结构相似的有机物还有哪些?它们的性质有何异同?”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从甲烷的结构模型入手,深入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当学生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时,可能会提出“为什么改变温度对不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在实际生产中有哪些应用?”等问题。学生自主提问的过程是深度学习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
(三)加强实验教学,深化深度学习,培育核心素养
教师对人教版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优化,使其更具探究性和启发性。例如,在“乙醇的性质”实验教学中,教材原有实验主要是验证乙醇与钠的反应及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乙醇在不同条件下的氧化产物,如改变氧化剂种类、反应温度等条件,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通过这样的优化实验,学生深入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同时在实验设计、操作和分析过程中,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如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自制化学电池、进行水质检测等。以自制化学电池为例,学生在课外自主查阅资料、选择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设计并制作电池,测试电池的性能。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的理解,实现深度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视域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问题驱动式教学和加强实验教学等路径,能有效促进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人教版课堂教学中的落地。教师应深入理解深度学习与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教材特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教育目标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陈进前 . 化学必修课程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匹配性研究[J]. 化学教学 .2018,(5).
[2] 钱佳 , 崔晓楠 , 代薇 . 指向高质量发展:科学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路径优化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4).
[3] 李怀强 , 张军 . 以认知发展为核心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 [J]. 化学教育 .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