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首歌能改变世界吗?

作者

焦远翔 罗俊 彭娟

湖南省武冈市第一中学初三2218班 422400 湖南省武冈市第一中学 422400

自习课上,我戴着耳机偷偷听歌,突然被同桌捅了捅胳膊。" 喂,你觉得一首歌真的能改变世界吗? " 她指着语文课本上《黄河大合唱》的插图问我。我愣住了,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我回想起音乐老师曾讲过,人类最早的音乐是劳动号子。原始人扛着沉重猎物时,整齐的节奏能让步伐变得轻快。你看,从诞生之初,音乐就在改变着人类协作的方式。

记得去年冬天,我们小区搬来一位坐着轮椅的张爷爷。他总是一个人待在花园里,直到有天我听见他在哼《我的祖国》。那歌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邻居们的心门。第二天,王阿姨送来毛毯,李叔叔帮忙修轮椅,小朋友们抢着推他去晒太阳。现在,每周五晚上我们小区都会有合唱,张爷爷当指挥。谁能想到,一切改变都始于那几句跑调的哼唱?后来我才知道,张爷爷年轻时是文工团演员,那首歌是他们当年慰问边防战士时的保留曲目。音乐像一条时光隧道,把他和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

音乐的力量有时像春雨般润物无声。去年学校艺术节,初三 (2)班表演了自创歌曲《角落里的光》。他们用尤克里里和口琴,唱出那些被忽视的校园角落:食堂阿姨冻红的手、保安大叔夜巡的背影、清洁工弯腰扫落叶的身姿。表演结束后,有人给食堂送去手套,有人在保安亭放了保温杯,更让我触动的是,总爱乱扔垃圾的小胖,现在会特意绕路把瓶子送到清洁工奶奶手里。而我第一次注意到,原来教学楼拐角那位总是默默修桌椅的木工爷爷,笑起来有这么深的皱纹。

科学家说,音乐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但我觉得,它释放的更是共情力。上学期生物课看纪录片,当背景音乐响起《地球脉动》的旋律时,全班都不由自主为濒危动物揪心。下课铃响后,平时最皮的男生居然提议要组织环保社团。

但音乐也能像惊雷般震醒世界。1985 年,迈克尔·杰克逊和众多巨星合唱《We Are the World》,为非洲饥荒筹集了上千万美元。我的音乐老师说起这个故事时眼睛发亮:" 那天之后,全世界都记住了 ' 天下一家 ' 这个词。" 她给我们看当年的录像带,当镜头扫过录音棚里不同肤色的歌手们肩搭着肩合唱时,小雯突然小声说:" 原来彩虹真的可以唱出来。" 更让我震撼的是,这首歌的磁带至今还在网上流传,去年河南水灾时,有人重新填词改编成了《风雨同舟》。

历史课本里也藏着音乐的魔法。抗战时期,《义勇军进行曲》让无数人挺直脊梁;音乐课上我们学过,贝多芬写《英雄交响曲》时原本献给拿破仑,得知他称帝后愤怒撕掉扉页,证明音乐连伟人都敢批判;南非反种族隔离时,《自由之歌》在监狱里秘密传唱。爸爸说,他们年轻时听《明天会更好》,全班同学真的手拉手约定要改变社会。这些旋律像看不见的线,把陌生人的心缝在一起。

记得有次去医院,看见候诊室放着《蓝色多瑙河》。旁边焦躁的阿姨渐渐停止抖腿,哭闹的婴儿在妈妈哼唱的摇篮曲中入睡。护士说这是 " 音乐治疗室 " 的辐射效应——原来改变世界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安抚一颗心也是改变。

不过,我的表姐小曼对此嗤之以鼻。" 别天真了," 她嚼着泡泡糖说," 我每天听爱豆的新歌,世界不还是老样子?" 但上周我去她宿舍,发现墙上贴满了歌词便签:难过时就听《稻香》,坚持不下去就放《蜗牛》。最让我惊讶的是她的手机捐款记录——每次听完公益歌曲《光亮》,她都会给山区儿童捐一顿午餐钱。你看,音乐或许不能移山填海,但它悄悄改变了听歌的人,而无数个被改变的人,不正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吗?

上个月,我们班为自闭症儿童中心义演。当《夜空中最亮的星》响起时,有个始终低着头的小女孩突然跟着节奏摇晃起来。她妈妈哭着说这是三年来女儿第一次对外界有反应。医生解释这叫 " 音乐唤醒效应",但对我们来说,那个瞬间就像看见流星划过夜空。那天回家的路上,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每个人的手机都在单曲循环这首歌。

最近我在准备 " 音乐与社会 " 的调查报告。资料显示,二战时英国被轰炸最惨烈的夜晚,BBC 电台坚持播放交响乐;东京地震后,避难所里最先恢复的是儿童音乐课;甚至太空站里,宇航员们用吉他弹唱排解乡愁。这些碎片拼出一个答案:当人类遭遇黑暗时,音乐永远是第一支火把。

现在,我终于能回答同桌的问题。单单一首歌或许不能像超人那样瞬间拯救地球,但它能像蒲公英的种子,飘进千万个心灵的缝隙。当无数人被同一段旋律打动时,改变就已经在看不见的地方发生了。就像《海底》让更多人关注抑郁症,《这世界那么多人》温暖了疫情中的隔离者,而此刻图书馆里,我听见隔壁女孩耳机漏出的《篇章》,她正在志愿申请表上郑重写下:" 我想让山区的孩子也能听见这样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