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机制研究

作者

毛春芳

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

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提出“生活化情境评价”“多元主体协同评价”“动态成长档案评价”三大对策,旨在构建覆盖知识、行为、情感的多维评价体系,通过真实情境任务、家校社联动、过程性记录等手段,实现评价从“结果判定”向“发展促进”的转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路径。

1 生活化情境评价——让道德与法治学习“活”起来

在“学习伴我成长”的课程框架内,引入生活化情境评价被认为能显著增强学习效果。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其内涵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获取,更侧重于个体品德塑造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可据此设计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任务。例如,模拟学生在成长阶段可能遭遇的实际冲突,像与同伴争夺有限学习资源——具体如一本“热门的课外书”——这样的场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该活动中,学生需要主动调用课程所授的道德知识,深入思考如何实现“公平”分配,如何进行“友好”协商。教师的任务在于细致观察学生在此类模拟情境中的即时反应与行为选择,进而评估其对“分享”、“友爱”等核心道德观念的理解深度与应用水平。评估的重点发生转移,不再局限于检验学生对相关条文规则能否准确复述。另一种有效策略是引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成长困惑案例。典型实例如学生如何应对学习压力引发的负面情绪状态。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要求他们提出具体的应对方案。评价的核心聚焦于考察学生能否有效结合课程中关于积极心态培养的教学内容,提出具有合理性的解决对策。通过这些方式,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得以更深层次地融入学生的日常成长轨迹与生活经验。知识不再停留于静态层面,其活力得以激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起来。评价机制的关注点自然地从记忆背诵转向了实际情境中的理解力与行动力。生活化情境评价由此搭建起课程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促进知行合一。模拟冲突与合作的过程本身成为检验道德认知内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教师观察到的行为细节为评价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处理情绪压力的讨论则直接关联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度。最终,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价值在贴近生活的评价实践中得以具体化和彰显。

2 多元主体协同评价——让评价成为“共同成长”的过程

围绕“我学习,我快乐”这一课程主题展开评价活动时,引入多个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能够把评价行为本身转化为教师、学生、家庭各方共同经历成长的机会。具体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实践中,学生个人进行的自我评价具备一种引导功能,促使学习者回顾自身在整个学习流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同时也不回避可能遭遇的障碍或难点;例如,当学生完成一次以道德为主题的手抄报制作任务之后,他们需要书面记录自己在查找相关资料、构思设计版面布局这些环节的具体所得,以及实际存在的欠缺之处,并且需要明确说明在此过程中是否真正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另一方面,同学之间互相进行的评价行为,在那些需要小组协作完成的任务情境里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像“分享学习中的快乐瞬间”这类活动就非常典型;学生们彼此就对方在分享环节的口头表达清晰程度、参与态度是否真诚积极等方面提出看法,这种互动过程有助于参与的个体在交流沟通的氛围里更深入地理解、感受学习活动蕴含的乐趣。来自家庭方面的观察与反馈同样占据极其关键的位置;家长可以在日常家庭环境中,留心并书面记录孩子主动接触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的具体实例,比如孩子是否自发观看与该领域相关的电视节目并尝试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孩子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之后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相较于之前的积极或消极变化。最终,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需要系统收集、整合上述来自学生自己、其同伴群体以及家庭成员的各类评价信息;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分析途径,教师得以获得一个更为立体、更为完整的视角来把握每个学生在“我学习,我快乐”课程框架下的实际学习进展与心理状态,进而依据这些更为丰富的认识对后续的教学方法、策略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优化;整个评价体系运作的深层意义,正是体现在促进所有参与主体——学生、教师、家庭——在此动态过程中实现持续的、相互关联的共同发展。

3 动态成长档案评价——让评价成为“持续改进”的引擎

动态成长档案评价机制在 " 学习有方法 " 课程框架内构建了持续性改进驱动模型。该评价体系通过系统收录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领域的方法论实践轨迹实现过程监控。具体表现为学生接触道德叙事材料时,成长档案将准确记载其行为差异:部分个体呈现机械记忆特征,另有部分展示对道德要点的抽象提炼能力及生活场域关联能力。当课程内容推进至法律知识模块,档案则转向记录案例分析技术掌握程度,重点观察学生能否借助具体案例解构法律条文内涵。教师主导的定期回顾环节促使学生直面学习方法演进曲线,这种可视化回溯揭示关键转折,例如某生初期缺乏知识归纳能力,后期可独立构建逻辑严密的 " 思维导图 "。家长协同机制通过专题分享会激活,基于档案记载的客观事实提供改进建议。教师整合多方反馈后形成个性化学习策略优化方案,该方案具有动态迭代属性。整个过程确保评价功能超越传统鉴定范畴,转化为方法论优化的持续动力源。特别在法治知识习得阶段,档案记载的案例分析法掌握度直接反映条文理解深度。家长建议环节往往聚焦具体行为转化,如某次分享会指出某生需增强生活场景迁移能力。教师据此调整的方案可能包含思维导图工具专项训练,也可能强化案例对比实践。这种基于实证的干预使 " 持续改进 " 脱离理论层面,具体表现为学生从被动记忆转向主动构建认知框架。档案记载的阶段性突破标志方法论成熟度提升,例如某记录显示学生在第三单元突然掌握道德叙事要素提取技术。教师据此设计的干预措施需匹配个体认知节奏,避免标准化改进方案导致的适应性冲突。最终形成的个性化路径证明动态档案具备触发元认知觉醒的潜在价值,使学生在方法论层面建立自我迭代意识。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机制需从“知识考核”转向“素养培育”,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协同”,从“结果判定”转向“过程促进”。教师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评价工具、创新评价方式,让评价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教师教学的“指南针”、课程育人的“度量衡”。

参考文献

[1] 蒋彩琴 .“知行合一”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8): 41-43.

[2] 王伯奇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四维育人”路径的实践探索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7): 123-125.

[3] 刘华荣, 仲雪. 地方文史资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25,40(05): 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