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中学历史与语文融合教学案例分析
赵丽娟
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351146
一、引言
跨学科教学指打破单一学科的知识界限,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方法与思维方式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中学阶段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愈发重视,历史学科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与文化传承,语文学科则负责语言文字的运用、文学作品的赏析与人文精神的培育,二者在内容与目标上存在诸多契合点。然而,当前中学历史与语文教学多处于独立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学科融合的价值,因此,探索二者融合的教学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历史与语文融合教学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学科壁垒明显,历史教师多聚焦于时间、事件、人物等史实的讲解,语文教师则侧重文本解读、语言技巧与写作训练,双方缺乏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协同,导致学生难以发现两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多数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即使涉及跨学科内容,也多为简单的知识叠加,如在语文课堂提及历史背景、在历史课堂引用文学作品,未能设计深度融合的探究活动,无法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训练;三是教学资源分散,学校未系统整合历史与语文的教材内容、史料文献、文学作品等资源,教师需自行搜集整理相关素材,不仅增加了备课负担,也难以保证资源的准确性与适配性,影响融合教学的效果。
三、实施策略
跨学科融合教学需结合历史与语文的学科特点,从资源整合、活动设计、评价优化等多维度推进,确保每一步骤衔接紧密、逻辑连贯,为教师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教学流程。
(一)梳理学科知识关联,确定融合教学主题
在开展融合教学前,历史与语文教师需共同梳理教材内容,挖掘两学科知识的契合点,确定具体的融合教学主题。首先,教师可按历史发展阶段划分单元,如“唐宋时期”“近代中国”等,再对应查找语文教材中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唐宋时期的诗词、散文,近代的纪实散文、小说等;其次,分析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的关联,例如将历史课中“安史之乱”的史实与语文课中杜甫的《春望》《三吏》《三别》结合,明确历史事件是文学作品创作的背景,文学作品是历史场景的生动反映;最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确定融合主题,如“从唐宋诗词看社会变迁”“近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记忆”等,确保主题既涵盖历史学科的史实脉络,又包含语文学科的文本解读要求,为后续教学活动设计奠定基础。在梳理过程中,教师需记录知识关联点、教学重点与难点,形成融合教学主题清单,避免主题过大或过小,保证教学内容聚焦且可落地。
(二)整合多类型教学资源,构建融合资源体系
确定融合主题后,需整合多类型教学资源,构建系统的融合资源体系,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撑。一方面,整合教材与辅助资料,将历史教材中的事件叙述、时间轴、历史图片,与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注释、课后练习进行对应,同时搜集补充相关史料,如历史文献节选、考古报告、同时期文人的书信、历史题材的影视片段等,例如在“从唐宋诗词看社会变迁”主题中,补充《新唐书》《旧唐书》中关于唐宋社会经济的记载,以及反映市井生活的宋代画作《清明上河图》;另一方面,分类整理资源类型,按“史实类”“文本类”“视觉类”“实践类”进行划分,其中“史实类”包括历史事件纪要、人物传记,“文本类”包括文学作品、史料文献,“视觉类”包括历史图片、影视片段,“实践类”包括仿写任务、探究问题清单等。
(三)设计阶梯式探究活动,推进跨学科思维训练
基于融合主题与资源体系,设计阶梯式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跨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活动设计需遵循“感知—分析—整合—应用”的逻辑的逻辑,首先开展感知类活动,如在“近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记忆”主题中,让学生阅读《呐喊》选篇与近代历史事件简介,通过小组讨论初步梳理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的对应关系;其次进行分析类活动,布置探究任务,如“结合辛亥革命’史实,分析《阿 Q 正传》中民众的思想状态”,引导学生对比历史记载与文学描写,思考文学作品对历史的反映方式;接着组织整合类活动,让学生以时间轴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整合某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社会背景,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最后开展应用类活动,如让学生模仿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结合某一历史事件创作短篇故事或诗歌,将历史知识与语文表达能力相结合。
(四)建立协同教学机制,保障课堂教学实施
融合教学的有效实施需依托历史与语文教师的协同合作,建立完善的协同教学机制。首先,明确教师职责分工,历史教师负责梳理史实脉络、讲解历史背景、提供史料资源,语文教师负责指导文本解读、分析文学手法、设计写作任务,同时双方共同参与教学主题确定、活动设计与课堂引导;其次,制定协同备课计划,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教学进度、解决教学问题,如在设计“从唐宋诗词看社会变迁”主题教学时,共同确定诗词选篇、史实重点与探究问题,确保课堂教学内容衔接顺畅;再次,实施课堂协同授课,根据教学环节需求,采用“主次配合”或“交替授课”的方式,如在感知类活动中,历史教师为主讲解历史背景,语文教师配合补充文学作品关联点,在应用类活动中,语文教师为主指导写作,历史教师配合审核历史史实准确性;最后,建立课后沟通机制,通过线上交流群分享教学反馈,如学生在跨学科知识理解中存在的难点,共同调整后续教学策略,保障融合教学的连贯性与有效性。
四、结语
中学历史与语文融合教学是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其实施需依托知识关联梳理、资源整合、活动设计、协同教学与多元评价的系统推进。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跨学科思维与实践能力,还能促进教师打破教学局限,实现专业能力的共同发展。未来,跨学科融合教学还需进一步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如利用数字化资源拓展教学维度、结合项目式学习深化探究深度,不断探索更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模式,为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中学历史与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J].基础教育研究,2024(1):25-29.
[2] 王建军。跨学科视角下中学文史融合教学资源的整合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24(3):41-44.
[3] 张莉。协同教学在中学历史与语文融合教学中的应用 [J].中学课程资源,2024(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