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视域下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创新与能力培育

作者

宋芳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长塘镇中学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多以语法讲解、词汇记忆为主,学生虽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力不从心,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跨学科视域下的英语教学,强调将英语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学科融合拓视野,情境教学启新思

初中阶段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入跨领域知识整合具有显著价值。这种教学思路要求教师主动移除传统科目壁垒,将语言训练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人类社会发展脉络、空间环境认知及视觉艺术表达等领域建立实质性联结。当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素材时,其认知范围自然延伸至更广阔维度。这种知识联结机制往往能带动更主动的参与动力。具体操作层面,教育者可构建包含多领域知识的主题场景,使英语表达训练附着于具备现实意义的活动框架内。在应对具体任务挑战时,语言工具的使用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自然手段。以 " 环境保护 " 主题单元为例,教师将科学课程涉及的生态系统原理融入教学设计,发起 " 设计环保宣传海报 " 实践项目。参与者必须筛选恰当的环保议题方向——例如能源消耗控制或废弃物科学分类——同时运用英语词汇构建宣传标语。该过程不仅涉及特定语法结构的掌握,更要求学生理解生态保护的基础运作机制。视觉艺术要素的引入形成重要补充,学生通过色彩组合与版面布局强化信息传达效果,使知识传播载体同时具备审美功能。情境化教学架构为学科交叉提供了有效操作路径。贴近日常经验的活动场景能够匹配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特征,在相对自然的氛围中促进语言应用水平提升。典型例证见于 " 购物 " 主题模拟实践,教师搭建虚拟超市交易环境,由学习者分别承担消费者与收银员角色。英语对话交流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处理价格计算问题,包括折扣换算与现金找零等数学运算。此类教学设计产生的效果超出单纯语言能力训练范畴,同步强化了基础运算技能与社交协商能力。知识领域的交叉渗透在此类模拟情境中获得具体呈现。

2 项目驱动强实践,协作探究促成长

在以不同知识领域融合为背景的初中英语教学革新中,塑造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需求变得尤为突出。一种路径是将有实际意义的目标作为学习活动的核心,这种方式天然地要求学生动手去做。设想一个围绕“Travel”展开的教学单元,教师不再只是讲解单词和语法,而是抛出一个任务:每个团队构想并规划一次真实的出游。学生必须自行结成小组,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去哪里”。也许一组学生被“Paris”的浪漫所吸引,另一组则对探索“Tokyo”的现代与传统充满好奇。决定之后,真正的挑战才开始:他们需要主动搜寻信息。这意味着利用英语这个工具,在网络上查找“Eiffel Tower”的开放时间,或者试图弄懂“Shinjuku Gyoen National Garden”的樱花观赏指南是何时,他们挖出关于当地“cuisine”的描述,比较不同“transportation”方式的优劣,甚至要理解某些“local customs”以避免冒犯。信息的海洋扑面而来,哪些重要,哪些可信,如何把它们拼凑成一份可行的“itinerary”,包括哪天看哪个“attraction”,晚上住哪家“hostel”或“hotel”,坐“subway”还是“Shinkansen”,都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商量、判断、整合。课堂上不再是安静聆听,而是充斥着讨论声,学生反复使用学过的“vocabulary”和“sentence patterns” 来 表 达“I think we should…” 或 者“Whatabout…”,试图说服同伴或妥协共识。这种围绕具体项目的深度卷入,无形中拉长了语言练习的链条;学生并非单纯记忆“airport”这个单词,而是在争论是选“Heathrow”还是“Gatwick”时反复使用它。知识在实践中被激活、巩固,语言运用变得具体而复杂。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小组内的互动塑造着看不见的能力。当几个学生对预算有限时住“youth hostel”还是分摊“bed and breakfast”的费用争论不休时,他们必须懂得如何清晰地陈述理由,如何认真听别人讲什么,如何在分歧中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这个过程磨练的远不止英语本身,它逼迫学生学会团队合作的默契,学会在信息碎片中理出头绪,学会面对实际问题时寻找解决之道。项目本身构成了一个微型的社会实践场,探究过程交织着协作,协作又深化了探究;语言能力、信息素养、团队精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正是在这种强实践性与协作性融合交织的课堂生态中被悄然培育起来。

3 文化浸润养素养,多元评价激潜能

在探讨初中英语教学如何真正作用于学生能力成长时,文化意识的地位无法绕过,它构成了核心素养里相当关键的一块。我们常常看到,仅仅依赖课本上的语法和单词,学生的实际交流意愿和能力会遇到瓶颈。这时,引入文化浸润的思路就显得很实际。比如,当教师处理“节日”这个主题,花点时间讲讲“圣诞节”的起源,那些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的习俗,或者“感恩节”里家人团聚吃火鸡的传统,这些具体的东西比抽象概念更能抓住学生注意力。顺带提一句,让学生自己琢磨琢磨,咱们的春节和他们的“圣诞节”在家庭团聚的意义上是不是有共通之处?又在哪些方面,比如庆祝方式上,差异特别明显?这种直接的比较,课堂上经常能引发些有意思的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接触到了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像“turkey”、“caroling”或者“family reunion”,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模糊地感觉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做事方式的不同。这种模糊的感觉,恰恰是跨文化理解最初的苗头。光听讲还不够,鼓励学生课后找部原声的英语电影看看,试着读点简化版的英语原著小说,或者干脆去“英语角”跟人聊几句,哪怕一开始磕磕巴巴。这些尝试,目的就是让他们在相对真实点的情境里,碰触到英语文化里那些活生生的细节,比如电影里的幽默方式,小说里的人物关系,或者聊天时对方的手势表情。这种碰触积累多了,对文化的感受力,也就是常说的文化素养,会一点点沉淀下来。

综上所述,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创新与能力培育,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学科融合拓视野、情境教学启新思,可以打破学科壁垒,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项目驱动强实践、协作探究促成长,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协作精神和探究能力;通过文化浸润养素养、多元评价激潜能,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激发其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 翁素君. 跨学科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 科教导刊,2025,(18): 158-160.

[2] 任晶蕾 . 基于 C-POTE 模型的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09): 103-105.

[3] 高菲, 赵岩. 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挑战与优化策略研究 [J]. 海外英语 , 2025,(08): 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