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刘颖臣
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 332200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 修订版)》明确要求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历史事件,形成独立判断,强调通过探究式学习与讨论式研究,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培育,教师习惯以“标准答案”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导致课堂沦为“知识点仓库”;二是重结论呈现,轻论证过程,学生缺乏对历史事件复杂性的深入剖析,难以形成“观点、证据、逻辑”的完整思维链。本文结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情况,提出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促进历史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
一、巧设思辨型问题,激发批判性思维
思辨型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推理和辨析,这类问题具有思想观点的隐蔽性,其本质需要学生对史实进行辨别,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和探究。对学生而言,进行思辨型问题训练,有助于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能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和思考历史问题,辩证地学习历史知识。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纲要上册中第 19 课” Σ=Σ 辛亥革命为例,围绕“辛亥革命的成败”这一主题,可以设置思辨问题:"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你如何看待?请结合具体史实进行分析。" 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首先,其思想观点具有隐蔽性,学生不能简单地从表面判断辛亥革命的成败,需要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关于辛亥革命的各种史实,如革命的目标是否实现、推翻清朝统治后中国的政治局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思想文化的变化等。然后,学生要对这些史实进行分析和论证,思考成功之处体现在哪里,失败之处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于认为辛亥革命成功的学生,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辛亥革命在政治制度上的变革和思想解放上的作用。而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学生,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封建势力依然存在、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辨析,权衡各种因素的重要性,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二、采用对话式教学,调动批判性思维
对话式教学模式强调双向的知识往来,注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等多维对话。在多数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维被囚禁,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勇于发言的勇气。而对话式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与学生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解放学生的思维,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勇于发言的勇气和探究历史真相的动力,从而调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以高中历史纲要上册第 19 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例,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反传统运动吗?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合理?”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收集相关的史实和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生生对话,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论据。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提倡民主与科学,是一场全面的反传统运动,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而有的学生可能会指出,新文化运动并非完全否定传统文化,一些知识分子在批判的同时也在尝试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和发扬,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过于偏激的地方。接下来,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开展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在对话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论据是否充分、逻辑是否严密。
三、构建错误情境,增强批判性思维
主动制造“认知冲突”是激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迫使学生跳出“被动接受”模式。此类错误情境需贴近学生常见误区,如将复杂历史事件归咎于个人道德、依赖二手结论忽视原始史料、用现代价值观剪裁历史等。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纲要下册第6 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开展如下的教学活动。
主题3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黄金渴望还是制度驱动?
错误情境设置:教师故意陈述“哥伦布远航的核心动力是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马可·波罗游记》中‘东方遍地黄金’的描述直接引发了航海热潮。”
第一步:质疑逻辑漏洞。学生提问:“为何《马可·波罗游记》早在 13 世纪已流行,而航海热始于 15 世纪末?”“黄金需求是否与欧洲经济结构变化有关?”
第二步:史料查证与证伪:展示 15 世纪欧洲通货膨胀数据(物价上涨300% ),说明贵金属短缺引发货币危机,结合威尼斯商人资本运作模式,论证“商业资本主义扩张”才是根本动力。对比 13 世纪与 15 世纪造船技术(如卡拉维尔船的横帆改进),指出技术突破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而非单纯“黄金诱惑”。引用西班牙王室与哥伦布的《圣塔菲协议》,说明王权与资本的合谋才是航海活动的组织基础。
第三步:逻辑批判与认知重构。引导学生批判“个人动机决定历史”的英雄史观,学习从“经济基础、技术条件、政治制度”三维框架分析历史事件。比如“黄金渴望”是表层动机,深层原因在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本扩张需求,以及王室通过航海突破地中海贸易壁垒的政治意图。《马可·波罗游记》仅为传播层面的催化剂,而非根本原因。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巧设思辨型问题、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和构建错误情境等方法,能够激发、调动和挖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者,从而实现历史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吴子胜 .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以及途径 [J]. 教育界 ,2022(7):3.
[2] 陈利明 .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J]. 教育艺术 ,202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