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刘建云

曲靖市沾益区第四中学

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记录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对历史深度理解与批判性思维的需求。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文本,忽视历史场景的还原与历史逻辑的推演,导致学生难以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无法形成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独立判断。因此,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策略,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科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

1 打造沉浸式历史学习场域

历史教学实践中,一个常见现象是利用文字描述替代历史现场。这使学生难以形成情感共鸣与认知代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情境重构策略。策略的关键在于还原特定场景、模拟当时决策、再现历史冲突。抽象的历史概念因此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互动的对象。学生得以突破时空限制,在具身化参与中理解历史的复杂面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是构建多维历史场景的有效途径。讲解“丝绸之路”时,动态地图能够展示商队行进路线。播放不同地域的驼铃声、风沙声是必要的。沿途出土文物的图片也需要展示。这样学生能直观感受地理环境对贸易的实际影响。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扮演商人、翻译官、边防士兵等角色极具价值。模拟商队遭遇沙尘暴、语言障碍、盗匪袭击等危机时的应对策略是模拟的核心。角色互动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主体的选择逻辑。此类沉浸式体验不仅深化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把握,更能有效培养换位思考与共情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情境的重构必须平衡真实性与思辨性。设计“历史现场还原”任务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以分析“巴黎和会”为例,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史料描述重建场景细节。学生必须查阅会议记录、外交档案、新闻报道等资料。还原各国代表的座位安排、发言顺序、表情动作等细节是基础工作。据此推测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与谈判策略才是真正的目的。这种从史料出发再到场景构建的推理过程,既锻炼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亦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权力结构与人性因素。

2 构建思辨型历史探究路径

传统课堂的历史问题设计往往停留在事实确认层面。诸如“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问题难以激发深度思考。问题驱动策略则强调设计开放性、层次性、挑战性兼具的探究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挖掘深层矛盾,在质疑与论证中形成独立见解。核心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历史本质。讲解“新文化运动”时,可以提出“为什么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的运动,最终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个问题直指思想运动内在逻辑与其时代背景的互动关联。学生需要分析代表人物思想转变的事实。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必须纳入考量。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也是关键因素。综合多重因素才能构建对历史事件的多维度解释。如此设计问题避免了学生陷入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切实培养其辩证分析能力。构建问题链需要遵循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将核心问题分解为递进式子问题至关重要,形成“现象—原因—影响—启示”的链条。探讨“冷战起源”时,依次提出“二战后美苏为何从盟友变为对手?”可以作为起点。接着问“双方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加剧对立?”是自然的延伸。进一步探讨“冷战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能拓宽视角。最后抛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新冷战’言论是否合理?”连接历史与当下。学生在逐步解答中掌握历史发展脉络。他们更能学会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有效防止思维固化。

3 构建开放型历史认知体系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文学、艺术、地理、经济等领域的联系天然紧密。跨界融合策略打破了固有的学科壁垒。它将历史与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视角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的历史认知框架是目标。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更深层的追求。历史与文学的融合可以极大丰富历史叙事的情感维度。讲解“安史之乱”时,引入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作非常有益。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感受战乱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摧残。学生可对比史书记载的战争数据与诗歌中的个体命运。思考历史叙述中“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关系变得可能。这种融合不仅深化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更能有效培养人文关怀与审美能力。历史与地理的融合则能揭示空间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塑造力。分析“古希腊城邦制度”时,结合希腊半岛多山、多岛、海岸线曲折的地理特征是关键点。解释城邦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特点就有了坚实基础。学生通过绘制古希腊地图、标注主要城邦位置、分析海洋贸易路线等方式进行操作。理解地理环境如何塑造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变得清晰。这种跨学科视角帮助学生摆脱“就历史论历史”的局限。“时空观念”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形成。历史与经济的融合解释历史变革背后的物质基础。探讨“大航海时代”,引入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必要的。分析欧洲国家热衷于海外探险的经济动因变得具体。学生需考虑香料贸易的利润空间有多大。造船技术的进步是不可忽视的条件。货币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支撑。理解经济利益如何驱动历史行动是核心。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比同时期中国的“海禁”政策实践。讨论不同经济模式对国家发展道路的影响就有了参照。这种融合培养了学生的经济思维。全球视野也在此过程中得以拓展。认识到历史发展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是其最终收益。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本质上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过程。情境重构策略通过还原历史现场,让历史“活”起来;问题驱动策略通过激发思维碰撞,让历史“深”下去;跨界融合策略通过拓展认知边界,让历史“宽”起来。

参考文献

[1] 白杰.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2025,(21): 51-53.

[2] 张宇, 吴华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课为例[J]. 教育科学论坛,2025,(22): 11-16.

[3] 徐永巧. 涵育高阶思维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2025,(17):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