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大学经济类数学课程建设的研究
胡祎 胡真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一、对“新文科”的认识
“新文科”中的“新”不是仅指新旧的“新”,更是指创新的“新”,新文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打通专业壁垒,将现代科技发展中所提供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等充分导入传统文科进行跨学科融合,寻找交叉融合之下所产生的新的学科增强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逻辑思维和系统分析的能力等,最终让学生们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社会人才,因此“新文科”的提出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它并不是对传统文科的简单否定与替代,而是传承发展、改革纠弊,是传统文科的自我革新,而在当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人也逐步认识到数学基础能力不足已然成为制约中国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的瓶颈之一,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基础和深厚数学素养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与艰巨任务,所以在新文科背景下对大学经济类数学课程建设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已经成为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新文科”背景对数学课程建设的新要求
教育部于2020 年11 月召开了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它对新文科建设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很多高校由此也都强烈意识到只有让我们的学生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具备扎实的逻辑能力,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备多个领域综合知识与交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样的“新文科”背景下,对经济类数学课程的建设也随之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一)经济类数学课程建设的理念与目标
经济类数学作为文理融合的关键性课程,作为高校数学教师,在新文科背景下去研究经济类数学课程的建设如何与新文科建设同向同力这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们在进行经济类数学课程教育的时候要把教育理念建立在顺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上,把培养文科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大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充分普及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科学精神,让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科学精神与其专业知识实现有机融合,真正能够学以致用,挑起社会经济建设的重担,为国为民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而且还要善于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出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和提出新观点,共同助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并将教育理论有机融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经济类数学课程建设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培养出的经济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且还必须具备数据思维、计算思维以及系统分析的能力,而这些思维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育与建设的时候充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培养出符合新文科发展方向的新型人才。因此积极应对新时代背景下新兴技术对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深度学习的目的深入开展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同时还要分析应对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面临的挑战,特别关注文化科技以及创业等的融合,真正实现“新文科”背景下教育的现代化和可持续有效发展。
三、现有经济类数学课程的不足
结合上述经济类数学课程建设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经济类数学课程的教育确实存在诸多不足并亟待改进。
(一)学生方面:不少高校经济类学生多是从文科生中录取,而很多的文科学生的数学
基础比较薄弱,数学思维多有不足,特别地一进入大学就要面对抽象性较强的微积分,学生自然就产生了畏惧和抵触情绪,如此以来就不难理解很多高校的文科专业中微积分补考率较高、数学竞赛几乎无人参加、解决经济问题不会用数学工具等不良现象,而这些对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敢闯会创的意志品格,最终成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都是不利的。
(二)教师方面:教师的配置缺乏协同性和连续性,经济类数学课程多由其他院系的数
学老师来讲授,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会带来教师间缺乏必要的教学交流和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如此,经济类的数学系列课程往往都是由不同的老师来承担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传授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生对教师的适应性也不能保持稳定,这些因素都削弱了数学课程对经济类的文科专业的支持力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数学思维的形成加强方面均受到了阻碍。另外由于经济类数学的学时数都相对较少,而且师生间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与手段均少有区分度,这样以来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不利于学生们的协同发展、全面发展。
(三)管理方面:经济类数学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大都是一些数学基础课程,没有数学文化、数学哲学类的课程设置,而对于数学实验课也仅仅是一周的数学实践,至于考核方式也是和理工类的数学课程的考核方式相似,通过平时表现和卷面成绩加权求和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其实这些都没有充分考虑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以及没有顾及经济类数学课程开设的目的,这样势必对教学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构建大学经济类数学课程建设新体系
基于“新文科”建设的以上分析,我们提出新的改进方法和构建之体系。
(一)构建原则:首先要做到课程思政。充分挖掘数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科学工匠精神,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育人;其次多种思维赋能专业学习。在“新文科”背景下,不仅要让经济类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计算思维等能力,并把它们应用于专业问题中去解决专业问题。再次对于数学课程的考核应构建多元化的重过程的考核方式,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新文科”背景下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构建内容:
(1)首先就是构建新的授课内容。在新的经济类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诸多方式把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哲学等内容进行恰当导入,体现课程思政的主要特点。不仅如此,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籍,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德和滋润情怀,切实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2)其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的能力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建模实践周的时间,把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与步骤通过联系实际、讲解案例等多种方式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的兴趣,也为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充分拓展第二课堂,帮助经济类学生参加各项数学竞赛与各种数学类活动,这些都能让学生对数学形成系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并将之发挥出其特有的能效。
(3)再次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的广度与深度都会带来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可持续性,也会让这种兼容性的教学便于施行过程性的考核,让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也不用担心因为一次考试、一道题目的偶然性而影响能力的发挥。
(4)最后则需要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的同时加强与经济专业教师的交流,丰富自己的经济专业知识,使得传授给学生的数学知识不仅具有系统性、逻辑性,还具有专业背景的丰富性,当然能尽可能地保证教师对学生传授数学类课程的连续性则更佳,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走进学生、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是教好学生认识真理、发现真理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五、结语
本文通过深刻认识“新文科”建设的背景,看到了由此带来的对经济类数学课程建设中的新要求,并在分析现有经济类数学课程中在学生、教师、管理三方面的不足后,提出了构建大学经济类数学课程建设的新体系的原则和内容,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新文科”背景下进行课程建设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参考作用。
六、参考文献
[1] 韩德仁等 . 强化数学基础的新文科人才培养与北航实践 [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52-59.
[2] 赵雁楠等 . 新文科视野下大学文科数学课程建设研究 [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15-119.
[3] 王刚 . 新文科建设下基于数智思维的财经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建设[J]. 软件导刊,2023(5):1-5.
[4] 王章雄. 大学文科数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刘超等 . 统计教学面对的挑战 [J]. 统计研究,2012,29(2):105-108.
[6] 陈羽等 . 数学建模实践及其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分析 [J]. 科技创业月刊,2016(29)8:42-43.
[7] 季红蕾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数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52):106-107.
作者简介: 胡祎:女,汉族,(1975-),信息工程学院工作,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