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能地理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挑战
王顺菊
重庆市字水中学 重庆 400000
引言: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大量复杂且抽象的知识点,涵盖自然、人文以及科技等多个领域,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就高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而言,还存在理解浅层化、掌握片面化等多方面问题,导致学习质量和效率较低,而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模式单一,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是高中地理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以 AI 技术为导向的数字化教学手段,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欠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可知,深入分析并研究高中地理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策略意义深远。
一、高中地理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策略
在开展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教学时,可采用以AI 技术为导向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如下:
(一)课前预习:数字化资源助力自主探究
传统预习方式往往依赖教材和简单的文字材料,学生难以形成直观认知。数字化转型后,教师可借助教师可利用 AI 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依托丰富的数字化资源直观学习,既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桥梁和纽带,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与实效性;还能够帮助教师动态追踪学生预习的进度,有利于教师改进优化教学方案和内容[1]。
1. 微课导学,激发兴趣
教师可制作或精选高质量的微课视频,动态展示大气的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比例)和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例如,通过动画演示飞机在平流层飞行的稳定性,或极光在热层的形成过程,或对流层水汽成云致雨的过程视频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
2. 在线测试,诊断学情
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如“希沃信鸽”“雨课堂”)发布预习检测题,如选择题“大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或判断题“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系统自动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情,调整课堂教学重点。
3. 虚拟仿真,增强体验
借助 VR/AR 技术,学生可“沉浸式”体验大气层的垂直结构。例如,通过VR 设备模拟从地面升至太空的视角变化,观察不同高度的大气特征,增强空间感知能力。
(二)课堂学习:互动技术促进深度理解
课堂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数字化转型使传统讲授式课堂向互动式、探究式课堂转变。
1. 动态数据可视化
利用数字地球(如 Google Earth)或大气模拟软件,实时展示全球大气成分分布、温度垂直变化曲线等数据。例如,结合气象卫星数据,分析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力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对流层气温、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原理。
2. 小组协作探究
借助 Pad 或平板电脑,学生分组完成探究任务。例如,教师提供不同海拔的气温、气压数据,要求学生绘制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并通过投屏功能展示讨论成果,教师即时点评或借助 AI 软件如豆包进行学生绘图成果点评,及时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思维,让深度学习发生。
3. 实时反馈与调整
利用课堂互动工具(如“希沃白板”),设置随堂测验,如“平流层适合航空飞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推测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原因。从图找岀我们运动训练基地分布地区,并分析其合理性”,学生通过系列问题的回答,教师适时诊断学性,可动态调整教学节奏,进行针对性讲解。
(三)课后延伸:智能化平台支持个性化学习
课后巩固是知识内化的关键,数字化手段可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不
同学生的需求。
1. 智能作业系统
通过 AI 作业平台(如“猿题库”),系统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推送分层作业。例如,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大气组成填空题”,能力较强的学生分析“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影响”。
2. 在线讨论与拓展
利用班级论坛或微信群,组织学生讨论现实问题,如“全球变暖如何影响大气垂直结构?”教师可分享最新科研动态(如 NASA 的大气监测数据),拓宽学生视野。
3. 数字化实践作业
鼓励学生利用气象 APP(如“墨迹天气”)记录一周内不同时段的气温、气压、空气质量数据,理解对流层大气的成分因时因地而变化,并分析时空变化规律,并制作数字化报告(如PPT 或短视频),培养地理实践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地理学科的数字化转型步伐越来越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具体表现在教师数字素养薄弱、硬件设施不足两个层面。
(一)教师数字素养不足,技术应用能力有限
地理学科涉及大量空间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内容,对教师的数字技能要求较高。然而,部分教师仍习惯于传统板书和PPT 授课,对GIS(地理信息系统)、虚拟仿真、AI 智能分析等新技术掌握不足,导致数字化教学流于形式。
对此,学校可采用培训、考核等多种方式,建立“技术骨干教师”团队,以点带面推动全校数字化教学发展。强化高中地理整体教学成效的同时,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二)硬件设施不足,地区差异显著
数字化转型依赖稳定的网络、智能终端(如平板电脑、VR 设备)和数据分析软件,但不同地区的硬件条件差异较大。发达地区学校已普及智慧教室、数字地球系统,而欠发达地区学校设备老旧、运行 GIS 或虚拟现实软件时卡顿、网络不稳定等影响教学体验和课堂教学进度 。
对此,政府应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优化薄弱地区校园网络和改善智能设备条件,为教学数字化保驾护航。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为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更好地化解内外部等多种挑战,教学数字化需以学生真实学情为导向,结合教学知识特点,科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其渗透到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等多个环节内,不仅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增强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地理教学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传兵 , 赵翠玲 . 地理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研究——基于对 L 市地理教师数字素养的调查 [J]. 地理教学 ,2025,(02):25-29.
[2] 邓曙光 , 熊文栋 , 陆创旺 , 等 .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地理数字化教学的有效路径探究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16):4-9.
[3]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 教育部(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