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德育为
曲晶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四中学
引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展现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主体。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对课程思政的把握上却存在“度”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难以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历史教学中仍然更加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课程思政建设,功利性特征比较明显。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又过于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刻意拔高,以落实立德树人。这两种情况都使得立德树人的落实走向了两个极端,难以实现良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发挥好自身力量,加速初中历史课程思政模式的转换。
一、思想引领,确定教学立意发挥育人价值
教学理念是教学方式改进的先决条件。因此,只有教师提高思想站位,真正认同历史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特殊作用,才能推进思政育人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节课时,教师不仅要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还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思想站位,尝试引导学生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从而更为高效地发挥育人价值。
二、资源保障,开发校本课程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标要求在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的前提下,“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为此,为提升历史学科的思政育人效果,教师必须开发、应用更丰富的课程资源,以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优化课堂教学。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能离开人的努力。有温度的历史课必然是有关“人”的,而不是一个个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因而针对“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部分内容来开设校本课程,就可以从“人”切入,选择在抗日战争中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作为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产生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以往针对抗日战争的教学往往是选择几个发挥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来作为重点,在本次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除了这些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的杰出人物之外,还要引入许多普通人,全景展示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画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所付出的热血。在课程的设计上,也要体现历史学科自身的纵向逻辑,由抗日战争本身引发的杀戮与恐惧引伸出当时人民在这种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抗争与团结,进而引伸出在这些人物共同努力下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连接现实,展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情感体验,贯彻学生中心走进感受历史
新课标还指出,“历史课程的教学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鉴于此,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走进历史。
在执教“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时,教师就要应用情境教学法。首先,为了让学生了解在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的国力对比,教师可以选择甲午中日战争的电影资料来让学生观看当时中日两国所使用的武器对比,从武器切入来分析两国的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之有关的资料,从中日两个角度切入,通过对比讲述来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明白甲午中日战争我国战败的必然性。这一环节实际上侧重的还是历史基本知识的学习,无法真正完成课程思政的建设。鉴于此,教师还需要在本次教学中加入一条暗线——“人”。通过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我国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行为经历来实现对历史史实的深入认识,并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角度来理解历史人物所做出的行为选择。比如,李鸿章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不少学生将其作为“反面人物”——与北洋海军爱国军官邓世昌进行对比。事实上,李鸿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做出的选择也是有历史必然性的,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李鸿章有关的历史资料,在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李鸿章,进而做到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正确看待历史人物。
四、反思改进,优化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发展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是新课标中对历史教学提出的评价要求。基于此,教师应结合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利用评价进行课堂反思,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例如,在执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课时,对学生展开评价,教师即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当下的生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表现,以及其对我国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而教师则可以结合学生的作业成果判断其学习效果。
结语
总之,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历史学科必须担负起课程思政育人的责任,而教师也应立足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提高教学站位,扩充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从而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惠霞霞 . 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J]. 新教育 ,2024,(08):10-12.
[2] 穆亚萍 .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05):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