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育中提升学生运动损伤预防能力对策
雷昌银
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镇丹林中学
初中体育课程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运动兴趣为目标,但运动损伤问题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隐忧。据相关研究显示,初中生因运动准备不足、技术动作错误或安全意识薄弱导致的损伤案例屡见不鲜,轻则影响课程参与度,重则引发长期健康问题。因此,提升学生运动损伤预防能力不仅是体育教师的职责,更是构建安全校园体育环境的重要环节。
1 科学设计热身环节,激活身体“防护开关”
科学的热身环节设计对于激活身体的防护机制至关重要。学生群体常将热身视为形式化的流程,这种认知偏差导致身体未能充分适应后续运动强度,损伤风险因此上升。有效的预热必须兼顾整体与局部的需求,既要唤醒全身生理机能,亦需依据特定教学内容强化相关部位准备。传统依赖压腿、弯腰等静态拉伸的方法存在局限,易引发肌肉过度松弛,对运动表现产生负面影响。动态拉伸提供替代路径,其通过模拟实际运动动作,例如高抬腿跑、弓步走、手臂绕环,利用连续可控的动作幅度逐步提升肌肉温度,同时增强关节活动范围。篮球课程的热身设计可融入“行进间转体”练习,学生在慢跑过程中同步完成躯干旋转,这一动作同时活动了髋关节,模拟了传球所需的身体扭转,促使肌肉从静止状态高效转换至运动准备状态。不同运动项目施加于身体的负荷具有显著差异,热身设计因此需要紧密对接主教材内容。足球运动对踝关节、膝关节的冲击频繁,热身加入“单脚平衡跳”练习有益,做法是单脚站立,另一脚屈膝抬起,保持 30 秒后换腿;同时采用“横向螃蟹步”,即半蹲姿势横向移动,确保膝盖对准脚尖方向,这些练习增强下肢稳定和关节控制力。体操项目则因支撑动作易使肩部、腕关节承受压力,热身可包含“手臂波浪”,双臂由前至后做波浪形摆动;以及“手指抓握练习”,快速开合手指以增强指关节力量,实现针对性激活。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关联身体状态,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紧张焦虑或注意力分散容易引发技术动作变形,意外风险随之增加。预热环节可整合心理调适策略,例如“呼吸调节”:教师指导学生闭眼站立,进行3 次深呼吸,具体为吸气4 秒、屏息2 秒、呼气6 秒,并默念“我准备好参与运动”;辅以“目标设定”练习,学生两两一组,互相分享本节课希望提升的具体技能目标,例如“今天我要学会三步上篮”。此类心理暗示有助于强化运动目标感,提升专注水平。这种整合身体与心理的同步预热模式,能有效帮助学生从课间休息状态快速过渡到运动情境,降低因分心导致的碰撞或摔倒概率。
2 规范技术动作教学,筑牢运动“安全基石”
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技术动作错误紧密关联。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正处于发展过程,他们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与执行能力存在客观局限。系统指导的缺失容易引发问题,发力顺序混乱或姿势变形可能导致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的风险相应增加。技术教学需要围绕一个闭环流程展开,即“分解示范纠错巩固”,其核心在于学生最终掌握正确的动作模式。面对复杂的动作技术,将其拆解为若干简单环节是必要的教学策略。这有助于学生逐步构建起对动作的记忆。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该动作通常被拆解为几个关键部分:“准备姿势”要求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屈,重心前倾;“击球手型”需要两手叠握,拇指并拢,手腕下压;“触球部位”明确为手腕上方 10 厘米处;“随挥动作”则强调击球后手臂继续向前上方伸展。教学实施可以采取渐进方式,例如先组织学生进行“手型固定”练习,双手叠握后保持 10 秒不动;接着引入“自抛自垫”,让学生将球抛至头顶上方并用正确手型垫球;最后过渡到“对墙垫球”,要求学生距离墙面2 米,连续垫球10 次。这种安排旨在逐步提升动作的连贯性。教师示范环节在技术教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示范动作本身必须规范,节奏清晰可辨。示范的角度选择需要全面,正面、侧面、背面三个视角的展示不可或缺。示范过程中,动作的易错点必须被重点突出,篮球投篮时的手肘外展问题,跳远时的起跳脚用力方向偏差,都属于此类需要特别指出的要点。个体差异是教学必须面对的实际情况,纠错手段需要针对性调整。力量表现较弱的学生,适当降低动作难度是可行策略,例如减少垫球高度;协调性较差的学生,“镜像练习”可能有效,即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站立,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节奏;理解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比喻有时能起到辅助作用,将跳远起跳时的蹬地动作比喻为“弹簧压缩后释放”便是一种尝试。
3 构建安全教育体系,培育运动“防护意识”
构建起一套聚焦安全的教育体系,这对于运动过程中那层看不见的“防护意识”的培育,是基础性的工作。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普遍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但风险判断的能力却相对薄弱。追求刺激感,或者对既定规则的忽视,常常成为意外发生的诱因。常态化的安全教育因此显得尤为关键。它的目标明确,就是要在学生心中牢固建立“预防为主”这个核心的运动观念,同时,让他们切实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也必须获得互助救援的能力。体育课开始前的五分钟,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遇到下雨天,室内体育课也是合适的场合。在这些时间里,安排专门的安全教育专题内容。这个教育过程涉及几个不同的方面: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需要被识别。借助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展示擦伤的具体样子、扭伤发生时的状态、骨折带来的后果。重要的是,成因分析不能缺少。篮球场上激烈的身体碰撞可能导致皮肤擦破;跑步时猛然间的急停动作,会大幅提升踝关节扭伤的风险。引导学生去辨识这些潜在的危险场景,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育中的运动损伤预防,需以“科学热身”激活身体潜能,以“规范技术”筑牢安全根基,以“安全意识”培育防护自觉。三者相辅相成,形成“预防保护应对”的完整链条。体育教师作为学生运动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需将预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精细化设计、个性化指导和常态化教育,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保护”转向“主动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崔婉君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创新课堂的构建策略 [J]. 学校管理 , 2025,(03): 72-76.
[2] 向琼 , 曾岑 , 瞿德威 , 高红云 , 王先茂 . 初中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现实意义、困境与对策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5,15(19):194-198.
[3] 田蜜 , 姚嘉为 . 人工智能赋能体育课堂:基于“四化”转型的教学模式重构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 2025,(10): 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