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修复视角下水土保持质量监督的重点与策略优化

作者

蔡春华

农安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吉林长春  130200

引言:生态环境问题越发严峻,生态修复成了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水土保持属于生态修复的关键部分,其质量监督很关键。当下水土流失既由自然又由人为因素造成,传统监督办法存缺陷,跟不上治理复杂性。找寻水土保持质量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法,有益于精确阻止水土流失,改善水土保持工程效果,给生态系统良性恢复与发展形成根基,这对做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很有意义。

一、水土保持质量监督的重点

1.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监督

工程措施,谷坊主要是选址和结构方面是否有根据地形水流合理布置的,基础、墙体强度以及材料的抗冲刷能力是否达到标准。沟头防护工程主要是监督沟头类型和施工质量,是否采用截水沟,其规格和消能设施是否符合标准,同时同步监管梯田平整度与埂坎、挡土墙强度、排水工程是否畅通。生物措施主要是树种草种是否合适,苗木质量如何,造林密度、成活率及后期的管护情况。农业技术措施主则监督等高耕作、间作套种、免耕技术等技术的规范实施。

1.2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质量监管

设计环节,质量监督部门仔细审查设计方案,查看是否符合规范标准,是否充分顾及项目区的自然情况和水土流失防范需求,确保技术参数、工程布局、材料选取等科学合理。施工之际,严格将控施工单位资质、施工技法、材料质量等事情,确保施工单位具有相应的资质经验,施工依照设计和规定来,材料经过严格检测合格,监视涵盖基础挖掘、工程建造、植株栽种全过程。设施建好后,长时间持续跟踪考察运转情况,看能否真正做到防范水土流失的目的,立即察觉问题并加以改正改善。

1.3 人为活动的监督

生产建设项目(如公路、铁路、矿山开采等)人为因素导致的水土流失,质监部门需对生产建设项目开展全流程监督:在立项、设计阶段便要审查水土保持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契合相关法律法规;项目建设期间,监督建设单位依照水土保持方案执行各项防治措施,是否存在随意弃渣、破坏植被的情形;项目建成后,检查水土保持设施是否通过验收,能否正常运转。农业生产活动中过度开垦、灌溉不合理、滥用农药化肥等行为同样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需加大对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监督力度,引导农民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合理施肥用药,实行轮作休耕制度,以减轻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

二、水土保持质量监督的策略优化

2.1 完善监督制度

完善水土保持相关法律,对质量监督所涉及的职责、权限、程序、标准等作出规定,增强可操作性。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相关制度配套,细化质量监督所涉及的工作各阶段的环节和要求,让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统一全国各地水土保持质量监督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消除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之间的监督标准差异,针对不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保持工程等,制定明确的质量验收标准,确保水土保持监督工作的公正、公平。同时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情况和水土流失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地区补充标准,使监督的标准更加接近于实际,落实各部门在水土保持质量监督工作中的责任,建立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做好监督工作的合力。对在质量监督工作中有失职行为或者失职行为的人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监督工作落实到位。

2.2 创新监督技术手段

加大 RS、GIS、GPS“3S”技术在水土保持质量监督工作中的应用力度。运用遥感技术对大面积项目区定期监测,及时了解掌握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的信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建立水土保持信息数据库,为监督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对重点项目区、重要设施进行精确定位和跟踪监测;建立起水土保持质量监督信息化平台,将各种监测数据和信息整合起来,使水土保持监督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及时了解掌握项目区的动态信息,远距离监督指导水土保持措施。使监督人员的监督工作更加的高效准确。同样信息化平台也可以为社会公众查询提供一个渠道,让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水土保持质量监督上,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水土保持设施上,在水土保持设施上安装传感器,对水土保持设施的运行情况、土壤中的水分和侵蚀量进行监测。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水土保持设施进行智能化的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水土保持设施的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3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途径,吸引一批具有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等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监督队伍,优化监督队伍人员结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监督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定期组织监督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监督工作方法与技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使监督人员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优化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鼓励监督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实践活动,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建立监督人员考核制度,对监督人员的工作成绩,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同绩效奖金,职务晋升等挂钩,督促监督人员积极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对考核不合格者实行离岗培训或调岗。

三、结论

明确了生态修复视角下的水土保持质量监督重点,加强监督是从措施、设施、活动三个方面入手,制度、创新、队伍是监督完善的重点,今后监督工作要时刻关注新问题、新技术,不断调整监督重点和手段、加强与部门的合作,提高监督水平,更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希望水土保持质量监督能够再上一个台阶,为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向栋, 张瑜, 王飞.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质量监督探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4,53(08):3-4.

[2] 刘 靖 元 . 论 水 土 保 持 工 程 的 质 量 控 制 与 监 督 [J]. 内 蒙 古 水利 ,2024,(0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