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惯为支点,撬动小班化教育的无限可能
邵佳红 袁雅斌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 315400
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与行为尚处于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耐心不足、专注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有限等特点。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笔者依据学校推行的“核心习惯”月主题实施计划开展系统工作。每月初公布该月核心习惯主题及具体内容,通过班会和午间管理进行细则讲解,并在班级群中同步更新,鼓励家长在家配合督促;月中借助班级积分制度引导学生自我监督,结合“日行一善”记录本开展日常反思;月末则根据家长填写的礼仪习惯养成卡与班级积分情况,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表彰。通过这一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习惯培养的常态化、系统化和可视化。
一、“好习惯”上墙,时时记心上
环境育人,无声胜有声。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年九月“核心习惯”的主题为“行为习惯”,第一学段重点培养“整理课桌”“靠右行走”和“安全玩耍”三项习惯。这对于刚刚结束长假、重返校园的学生尤为必要。为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建立规则意识,笔者在班级宣传栏醒目位置张贴本月核心习惯内容,并配以图示和简单口号,如“桌椅整齐,心情更美”“右行有序,安全无忧”等,通过视觉提示强化学生记忆与行为引导。此外,还组织学生亲手绘制习惯主题小报,增强参与感和归属感,使习惯意识真正“上墙入心”。
二、方法论指导,实践有妙招
标语不能流于形式,更需通过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将习惯内化于行。例如在“整理课桌”这一项上,笔者从一年级入学第一周起便进行手把手教学:将书本分为常用主课类与不常用副课类,主课书本按语、数、英顺序排列置于抽屉右侧,书脊朝外便于取用;铅笔盒和纸巾等放置左侧。用同样方法指导学生整理储物柜。通过细致的方法示范,学生不仅能快速掌握整理技巧,也提高了时间利用与学习效率。经过持续训练,学生已基本形成习惯,如今仅需稍作提醒即可自觉完成整理。在“靠右行走”方面,除了在楼道粘贴指示箭头外,还设置“礼仪小督察”岗位,由学生轮流担任,互相提醒、彼此监督,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也提升了规范的执行效果。
三、开展班会课,落实小细则
班会课是落实核心习惯的重要阵地。为落实“安全玩耍”这一核心习惯,笔者组织专题班会课,重点强调课间与户外活动安全,并推荐若干具有可操作性的集体游戏,避免学生无目的追逐打闹,增强活动的教育意义。例如“投掷沙包”和“合力传球”等游戏,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与团队协作能力,也融入数学计算等学科元素,在游戏中提升综合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此外,还通过情景剧表演、安全知识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规则的重要性,主动遵守行为规范,实现“教—学—做”合一。
四、运用积分制,提升内驱力
在习惯培养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尤为关键。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需借助外部机制引导其建立自我规范。笔者建立班级积分制度,以班规为依据,从学习、纪律、卫生三个方面进行日常评价。例如在十二月“书写端正”主题中,作业正确且字迹工整即可获 2分积分,每周进行汇总,对积分领先的学生颁发喜报,并评选“一周文明之星”,以此激励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积分不仅记录在个人卡上,还通过班级公示栏进行可视化展示,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此外,积分还可兑换如“当一天班长”“优先选书权”等荣誉性奖励,增强激励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五、巧借记录本,反思立目标
自我反思是习惯内化的重要环节。借助“日行一善”记录本,引导学生每周日晚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并确立新一周的目标。例如十月主题“节俭节能”强调光盘行动、爱护学具与衣着整洁,十一月主题“学会沟通”则关注礼貌答谢、表达与协作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家长协助以及持续的自我反思,学生能在每月内有效落实核心习惯。
六、月末作总结,表彰小标兵
每月末,学生与家长共同填写礼仪习惯养成卡,对本月的表现进行总结与评价。笔者依据养成与积分情况评选“好习惯小标兵”,并通过班会课举行简短的表彰仪式,颁发奖状与徽章,进一步巩固习惯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持续动力。同时,邀请部分标兵分享自己的心得与做法,发挥榜样带动作用,激发其他学生的向上意愿。此外,还将优秀案例通过班级公众号进行宣传,扩大影响范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班主任应把握这一特点,积极推行“核心习惯”月主题计划,采取多样化策略,在班级管理中精细落实习惯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品质,为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小班化教育为习惯培养提供了更有利的实施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真正实现以习惯为支点,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 张华 . 习惯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 [J]. 教育科学研究,2020(4): 56-60.
[2] 王丽 . 小班化教育中的精细化管理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2019(12): 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