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华文化输出能力培育
扎依热·阿不来提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博乐市 833400
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平台,英语课程在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能力过程中,也应着力培养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目前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学仍把语言技能当作主导,忽略了文化输出这一功能。怎样于语言教学内切实有效地融入中华文化内容,助力学生具备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成了亟待攻克的问题,该转变不仅牵涉到外语教育的内涵拓展,且直接影响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效果。
一、高职英语课程文化教学边缘化的表现与成因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设置大多围绕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交际能力来进行,对中华文化的引入显著匮乏,让文化教学长时间陷入边缘化的处境。从课程体系这一范畴来看,多数教材把西方国家语言文化当作背景,涉及中华文化的内容少得可怜,就算存在相关篇目,多停留在肤浅的介绍上,缺少深度与系统逻辑性,难以构建起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处于教学实践期间,教师更着重在语法、词汇与听说技能训练上发力,讲解文化内涵时往往匆匆掠过,没有把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有效融汇在一起。
一定程度上,考核评价机制导向使得这一现象加剧,各类英语等级考试多是围绕语言能力去制定标准,极少涉及文化输出能力的测评维度,使得学生在学习之际忽视文化表达的关键意义,教师于教学设计里,同样缺乏增添文化内容的动力。某些高职高专对外语教学功能定位仍未跳出“工具性”层面,无视其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潜在功效,引发课程设置中文化模块缺失或徒有其表。
师资团队的文化素养程度同样是左右文化教学地位的关键要素,诸多英语教师接受传统语言类教育,缺少系统化的中华文化知识积累,教学时难以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播重任。鉴于教学任务极为繁重,教师备课期间投入较少精力去挖掘文化素材,进一步对文化教学的实际效果造成削弱,资源支持短缺的现象同样不容忽视,符合高职水准、兼具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效用的教学材料相对匮乏,约束了教学内容拓展与深化的步伐。
二、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创新路径与实施策略
把中华文化有效渗透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需系统推进课程目标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革新以及评价体系完善等多个层面工作,课程目标应跨越传统语言技能导向的藩篱,把文化传播能力归入人才培养体系,厘清学生于跨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国文化的基本要求。基于这一基础,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契合,选定有代表性且契合时代的文化主题,就如传统节日、哲学见解、礼仪规矩、工艺绝活等,设立层级分明、逻辑有序的文化知识组合。
教材开发是达成文化融合的关键依托,应推动编写或选用兼具语言训练与文化传播功效的英语教材,突出文化对比及理解的视角,加大内容的可读性与实用力度,依靠数字化资源平台,聚合音视频、图文素材及线上课程,扩大教学素材规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受力与表达水平。教学方法而言,可倡导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参与式学习模式,依靠主题演讲、文化展示、模拟国际交流等活动样式,指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语境中运用英语去表达中国文化,教师队伍建设乃推动文化教学落地的关键,需加强针对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培训,提高其跨文化授课的能力,倡导教师进行文化类教学研究及课程设计活动。
在师资培养阶段就该强化文化教育的内容,让未来的英语教师具备基础的文化传播意识及本领,创建校际合作架构,引入文化专家、外教、行业人士介入教学活动,扩大文化输入和输出的多样渠道。评价体系改革同样不容忽视,应在现有的语言能力测评标准中补充文化表达维度,设计合理的考核要点,激励学生主动聚焦并掌握中华文化相关知识内容,课堂评价宜着重过程性反馈,关注学生在文化理解及表达里的实际表现情形,而不只是聚焦于语言的准确性。
三、教学实践中的文化传播效果验证与优化方向
对比实施文化融合教学前后学生表现,发现跨文化理解力、英语表达自信心及中国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这种变化既体现于语言输出能力增强,也反映在学生面对多元文化语境时的文化自觉与传播意识。评估文化传播实际效果需建立科学有效监测机制。
设定明确能力发展指标,如文化词汇掌握量、主题性英语表达能力、跨文化沟通适应力等,结合课堂观察、任务完成度、语言产出质量等多维度数据,对教学成果进行量化与质化分析。通过学习者反馈问卷、访谈记录及教师教学反思等方式,收集文化教学接受度、参与积极性及认知转变等动态信息,为后续调整提供依据,当前反馈显示,文化教学在高职英语课程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教学深度、学生内化程度与实际应用转化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部分学生能掌握基本文化知识表述,但在真实交际场景中缺乏灵活表达能力,难以用英语准确传递中华文化深层价值和思想内涵,教学资源分布不均、教师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导致不同院校文化传播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影响整体推进的均衡性与可持续性。需从教学设计、师资培训与资源整合三方面系统优化,教学层面应强化文化输入与输出互动机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实践平台,增强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融合度,提升教学真实性和沉浸感。
结语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但实际教学存在文化内容薄弱、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优化课程目标、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素养及完善评价体系,可有效增强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未来需深化语言与文化融合的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导向,拓展多元支持路径,构建可持续的中华文化输出能力培养模式,为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志远. 高职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现象及对策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 2023, 45(2): 78-84.
[2] 孙雪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的路径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 2022, 36(11): 45-50.
[3] 陈建辉 . 文化自信视域下外语教育的文化责任重构 [J]. 外语界 ,2021, 39(4):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