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游戏化教学以及学前儿童语言领域的实践
梅军森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310000
引言
托对于 2-3 岁的托班幼儿来说,叽叽喳喳的表达、咿咿呀呀的模仿,都是语言能力萌芽的信号。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却还不能用完整的话语表达想法,传统的坐下来学单词、念句子的方式,常常让他们坐不住、听不进。
游戏是孩子们最自然的学习方式。把语言学习藏在孩子喜欢的游戏里,让他们在摸一摸、演一演、唱一唱、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表达,这正是托班语言教学该有的样子。
一、托班游戏化教学在语言领域的适配性分析
(一)符合托班幼儿的认知规律
托班孩子对抽象词语的理解需要具体事物做支撑,游戏的具象性能帮他们搭起桥梁。比如教“饱”这个词时,老师拿着布娃娃做吃饭动作,边喂边说“娃娃吃了好多饭,现在饱饱的”,孩子看着娃娃鼓起来的肚子,很快就明白了“饱”的意思。而重复的游戏环节更像给记忆“加固”,就像“送玩具回家”游戏,每天玩一次,老师每次都问“小熊的家在哪里呀”“汽车要回车库哦”,孩子们在一次次摆放中,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小熊”“汽车”“家”这些词,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太多。
(二)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主动性
游戏里的互动就像在“逼”着孩子开口,却又不让他们觉得勉强。玩“打电话”游戏时,老师举着玩具电话递到孩子耳边,自己先说“喂,你是谁呀”,孩子哪怕一开始只会嗯嗯啊啊,也会学着发出声音回应,慢慢就能说出“我是乐乐”“再见”。而且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比如准确说出“喂”,老师就把电话塞给他们当奖励,这种小小的成功会让他们特别开心。下次玩游戏时,他们会更积极地张口,生怕错过了拿到玩具的机会,表达的自信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了。
二、托班语言领域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感官探索类游戏:在触摸与表达中积累词汇
老师常会把各种能摸能看的东西搬进课堂,让孩子们用小手摸、小眼睛看,再试着说出感受。就像“神秘宝箱”游戏,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着毛绒小熊、塑料积木、苹果、橙子,孩子伸手进去摸,摸到小熊的会说“软软的”,摸到积木的能说出“硬硬的”。有位老师特意准备了好几块布料,有丝绸的、棉布的、毛线的,孩子们轮流摸一摸,跟着老师说“滑滑的丝绸布”“毛毛的毛线布”,慢慢就学会用“这是 XX 的布”来表达。摸完苹果再闻闻,他们还能说出“香香的苹果”,词汇就在这样的触摸和表达里一点点多起来。
(二)角色扮演类游戏:在情景模拟中练习对话
教室里常被布置成小小的“家”或“超市”,娃娃、小桌子、玩具食物摆得像模像样。玩“娃娃家”时,孩子们拿起小勺子给布娃娃喂饭,嘴里会跟着说“吃饭了哦”;把娃娃放到小床上,又会念叨“睡觉啦”。有次老师用手偶当“客人”,敲敲玩具门问“有人在家吗”,孩子们就学着说“请进”“请坐”。当“客人”说“想喝水”,他们会拿起玩具水杯递过去,跟着说“给你水”,一来一回中,简单的对话就慢慢会说了。
(三)音乐律动类游戏:在节奏与歌词中提升语感
老师常把简单的儿歌改编得更活泼,配上动作让孩子们动起来。就像“小手拍拍”游戏,老师边唱“小手拍一拍,小手举起来”,边拍手、举手,孩子们跟着模仿动作,嘴里也跟着念叨“拍”“举”。有位老师编了首“找朋友”的儿歌,节奏慢慢的,歌词里加了“你好呀”“握握手”,孩子们拉着小伙伴的手,边跳边跟着唱,跳着跳着就记住了这些词。有时候老师还会敲小鼓打节奏,让孩子们跟着节奏说“一二一”,语感就在这唱唱跳跳里慢慢培养起来了。
(四)绘本互动类游戏:在故事演绎中拓展表达
老师选的绘本画面都很简单,一只小狗、一只小猫,孩子们一眼就能看懂。讲完《小鸭子游泳》,老师就会说“我们来当小鸭子吧”,孩子们立马摇着胳膊学鸭子走路,嘴里“嘎嘎”叫着,老师再引导他们说“我要去游泳啦”。有次老师用手偶演绘本里的小狗,手偶一跑,老师就说“小狗跑了”,孩子们跟着喊“小狗跑啦”,还学着小狗“汪汪”叫。就这样,故事里的词和句子,在模仿和游戏中就记住了。
三、结束语
把游戏融入托班语言教学,为幼儿搭建了轻松的学习平台。那些摸过的布料、扮演过的角色、唱过的儿歌、演过的故事,都在悄悄滋养着他们的语言能力。这种顺应幼儿天性的方式,不仅让词汇和表达在玩中自然习得,更让他们爱上开口、乐于交流,为语言发展播下充满活力的种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里畅快地表达自己。
参考文献
[1]赖晓芳.重视课程游戏化培养幼儿语言能力[J].天津教育,2025(2):93-95.
[2] 何云霞 . 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J]. 西部教育研究 ( 陕西 ),2022(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