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中职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研究

作者

王聪 王炳懿

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 四川广元 628017

一、引言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20 年 11 月 24 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精辟阐释了这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分别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强调它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目前我国在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敬业专注、创新进取的职业精神,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大量一线劳动者的重任。中职学生作为未来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其是否具备工匠精神,直接影响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包含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四个方面。它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是从业者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职业坚守;是从业者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职业作风。

(二)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现

从经济层面看,工匠精神利于打造中国品牌。当前我国产品质量已实现历史性重大发展,但总体上档次不够高、适用性不够强,特别是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工匠精神在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各个环节追求卓越,就能够更好地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从社会层面看,工匠精神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引导各行各业调正心态、端正态度,实现对事业热爱、对工作尽心、对社会负责,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文明进步。从在文化层面看,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包含着精工细作,也意味着开拓进取。一个具备工匠精神的企业和团队,必然拥有坚定的心态、严谨的态度和执着的追求,也就具备了做优做大做强的基础,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振兴。

三、中职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分析

(一)个人发展层面的价值取向

一是塑造正确价值观。学习工匠精神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敬业、专注、坚持等品质,能够帮助中职学生克服自身缺点,摒弃浮躁、功利、不自信的心态,培养重拾自信心、勤奋努力的态度和精神,使他们相信只有克服自身缺点,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和人事价值。

二是提升职业竞争力。学习工匠精神,通过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精益求精,能够使学生客服本领恐慌,熟练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操作技能,同时,工匠精神所培养的创新能力,也使他们在职业发展中不断突破自身瓶颈,拓宽自身眼界,不断适应行业变化和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二)职业素养培养层面的价值取向

一是培养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强调对职业的敬业和和认真,中职学生学习工匠精神,能够帮助其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和从行前景,树立敬业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以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门课程和每一次实践操作,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职业态度基础。

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这要求中职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无论是完成一个简单的手工制作,还是参与复杂的项目实践,他们都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达到高标准,这种责任意识将伴随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

三是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工匠精神也包含着团队合作的理念。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小组项目、实习实训任务等活动,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需求层面的价值取向

一是满足产业升级需求: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职学生作为未来产业工人的重要来源,学习工匠精神能够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满足产业升级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为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提供人力支持。

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备工匠精神的中职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专业技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促进社会就业稳定:工匠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特质可以使中职学生具备强大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能凭借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能够使其快速的适应工作需求,创新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丰富自身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再学习、再就业减少失业风险,对社会就业稳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文化传承层面的价值取向

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领域的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中职学生学习工匠精神,就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发展。通过学习传统工艺和技艺,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是创新文化发展:工匠精神不仅强调传承,更注重创新。中职学生在学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的创新实践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提升中职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价值取向的策略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认知

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手抄报、经典晨读、班会、团会、队会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和典型案例;开设关于思政课教师开始工匠精神教育课程或讲座,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工匠精神的相关知识;邀请相关职业专家、劳动模范进校园,进课堂,与学生分享他们相关经历,使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和理念水平 。

例如在晚自习学习期间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观看《感动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二)联系生活实际,弘扬工匠精神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蝉等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告诉人们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都是因为在生活中的实践沉淀,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要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习和实习实训中结合自身职业特点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当生活中的练习的量变后这就产生了工匠精神的质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