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体育课程中德育渗透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张亮

辽宁省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 113006

引言

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更能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体育课程具有情境真实、互动频繁、内容开放等特点,天然具备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基础。尤其是在小学二年级,学生认知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德育目标更需要借助情境和体验进行内化。体育活动正好契合这一发展规律。通过规范动作、遵守规则、团队协作、积极参与等体育教学行为,可以自然地渗透礼仪教育、规则意识、集体精神等德育内容。然而,从实际教学情况看,体育课中德育渗透仍存在重技能轻育人、重过程轻价值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两个层面,探索小学体育课程中德育有机渗透的机制与路径,以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体育教学的全面价值。

一、小学体育与德育融合的理论基础分析

体育课程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首先源于体育自身的教育属性。根据现代课程理论,课程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载体,更应承担价值观的引导功能。体育课程通过身体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与合作,其过程本身就是行为规范与社会价值的体现。从儿童发展心理角度看,小学二年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对同伴行为高度敏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规则接受倾向。此时若能结合体育活动特点,适时引导学生认知规范、体验协作、树立责任,将对德育目标的达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个体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形成主要依赖于环境影响和社会互动。体育课堂的动态结构使学生处于不断互动和反应的状态中,这种结构决定了其更适合作为行为引导与品格教育的实践平台。同时,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弘扬体育精神,培养学生坚强、拼搏、团结、合作的品质”,为德育目标与体育教学的结合提供了政策依据。因此,体育与德育的整合不仅是理念的选择,更是时代对教育全面性提出的内在要求。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将这种理念落地,则是课程实施层面的关键议题。

二、基于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的德育资源挖掘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依据,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在内容设置上体现了鲜明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尤其注重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与群体意识的初步建立。在二年级教材中,包含了大量适合集体合作、规则遵守、情绪调节等德育内容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基本动作练习与游戏性教学中,学生需共同完成任务、按规则参与、互相鼓励与帮助,这些过程均可视为德育教育的有力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识别这些情境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转化为具体的引导语言与教学行为。

在教材结构设计中,重视情境的创设与师生互动的引导,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实践基础。例如教材中的热身活动与放松环节不仅是技能训练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注自我情绪变化的契机。此外,教材对安全意识、规则意识的强调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需要基于德育目标对活动进行价值再设计,如通过角色分工强化责任感,通过规则说明提升法治意识,通过反思引导深化道德判断力,从而实现体育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德育渗透在体育课堂中的教学设计策略

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有效德育渗透,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除了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还应明确行为规范、合作能力、情绪调控等德育目标,并将其具体化于教学过程各环节。在教学组织上,应通过游戏化、情境化手段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情感投入,使道德行为在实践中自然生成并内化。在内容选择上,宜选用具有合作性和规则性的活动内容,通过团队任务、角色扮演等形式提升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此外,教学评价体系也需同步调整,将德育表现纳入课堂表现评价指标。

例如在课程反思中关注学生对公平竞争、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等价值行为的认知与表现情况。同时,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规范行为影响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积极、合作、文明的互动氛围。通过设立课堂行为激励制度,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增强其道德责任感。在实际教学流程中,德育渗透不应成为附加环节,而应嵌入教学主线,成为活动组织、情景设定与目标反馈中的自然部分。

四、德育成效提升的支持机制与保障体系

实现小学体育课程中德育渗透的长效机制,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还需构建系统化的支持体系。在师资层面,应加强体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培养与专业能力提升,推动其从单一技能训练者向全面育人者转型。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德育主题教研、教学观摩等方式,提升教师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师应能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寓德于技,不断拓宽德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在体育技能训练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行为引导、情感教育和价值引领等要素,实现多维度、全过程的德育传递。

在管理机制上,应将体育课堂德育纳入学校整体德育规划与评价体系,建立以育人为核心的课程评价机制,并将学生在体育课中的道德行为表现纳入成长档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此外,学校应构建“课堂—课间—课外”三位一体的德育生态圈,将体育德育从课堂延伸至校园文化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例如通过组织运动会、体育节、兴趣小组等形式,扩大体育活动中的德育影响力,增强学生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家校协同机制也是德育效果保障的重要环节,学校可通过家长沟通平台、家庭锻炼计划、亲子体育活动等方式,延伸德育影响至家庭环境,使体育德育形成持续性与一致性。家长的认同与参与不仅可以巩固在校形成的德育成果,还能促进德育理念在生活情境中的延伸与应用。通过多方合力推进,构建起以体育为主渠道、多方协同为支撑的德育协同体系,方可实现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充分释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结论

小学体育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课程,更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构建以德育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体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并建立完善的支持保障机制,可有效提升体育课程的育人实效。小学二年级阶段学生具备较强的模仿与接受能力,是德育价值内化的关键时期。将德育理念有机融入体育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早期养成,也有助于推动体育教学实现教育功能的整体拓展。未来应继续在理论指导、教师培养、课程资源与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小学体育教学朝着“育体”与“育德”协同并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菁 .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 [J]. 读写算 ,2025,(12):139-141.

[2] 张 佩 佩 . 小 学 体 育 教 学 中 德 育 渗 透 的 实 践 策 略 [J]. 华 夏 教师 ,2025,(06):40-42.DOI:10.16704/j.cnki.hxjs.2025.06.026.

[3] 江恒林 . 新课标下德育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渗透 [J]. 吉林教育 ,2024,(2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