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德育教学实施路径探究

作者

李巧环

广东省江门市范罗冈小学 529000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科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探究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以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体育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这种背景下,深入探究小学体育与德育的融合策略,对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重构教学目标,夯实德育融合基础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的因素。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技能优先”培养思维,构建技能掌握、体质提升、德育渗透的新型目标体系,以实现体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

首先,应依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将德育教育目标进行科学分层。以低年级(1-2)年级学生为例,可以将德育教育目标设计为以“良好习惯养成”“规则意识启蒙”与“团队情感培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游戏、集体活动等,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与规则意识。

其次,应将德育教育目标与教材内容深度绑定。以人教版二年级体育教材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比如,第二单元中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中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方式与运动习惯作为重点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而传统的教师讲解的单向教学模式,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鉴于此,在开展德育渗透策略时,教师应以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为导向,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深入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构建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内容。比如,在教学“认识情绪”时,为了使学生了解不良情绪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 AI 搜集相关的案例与实验视频,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体会不良情绪对自身的影响。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不同情绪对自身与他人造成的影响。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对情绪的重视,培养学生情绪管理意识。

第二,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德育教育内涵。比如,在教学“初识奥运会”时,教师可以以“奥运会”为主题,模拟奥运会场景,组织学生开展竞技比赛活动、“奥运故事我来讲”的主题演讲活动、“我的奥运英雄”手抄报活动等。活动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德育内容分享自身的感受与体验,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德育教育效果。

三、家校协同教育,构建德育支持体系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和学习中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可以实现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在提升学习教育成果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在开展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策略时,应重视家校协同教育,深入探索适合的协同教育方式,以此构建德育教育闭环,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微信、QQ、小红书等软件,构建家校沟通交流平台。同时,体育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的相关资料通过相关平台进行推送,以引起家长对德育教育的重视。此外,体育教师可以定期将学校教育的内容推送到家长手中,并与家长共同设计适合学生的家庭德育教育活动,比如,亲子跳绳比赛、亲子劳动等。同时,可以定期和家长讨论与交流近期家庭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并商讨适合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亲子竞技比赛活动、亲子公益活动、亲子共同观看体育赛事活动等。活动结束后,可以引导家长与学生分享活动后的感受,同时可以与家长共同讨论与交流活动的效果,以及接下来的具体活动实施方案。

教师通过设计适合的家校协同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协作优势,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宽学生的视野,对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体育德育教学,体现了“以体载德、以体育人”的重要实践,对挖掘体育学科的教育价值,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目标、方法、反馈与优化等维度为出发点,深入探索适合学生阶段发展特点的德育融合策略。同时,教师还应立足长远,结合德育实践过程不断地总结经验、创新方法,以使德育与体育的融合,能够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内驱力,从而实现教育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朝辉 .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与德育融合路径与作用的研究 [J].师道 ,2024(6).

[2] 周广博 .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路径 [J]. 吉林教育 ,2023(1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