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策略探究
王伟芳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小学 025450
引言: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综合实践课因其突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成为了综合实践课的基本途径和有效的平台。为此,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小学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整合基础教育的各个层面,强化课程活动的指导,以此进一步提高小学基础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科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将两门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小学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价值
1. 学科互补优势明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和成长。小学科学教学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徐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探索和探索的兴趣。科学教学可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和方法指导,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实际的应用情景,二者相结合,可以发生" 化学反应",达到1+1>2 的教育效应。
2. 学生发展需求迫切
传统的分科教学容易导致知识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综合实践,学生既可以获取知识,又能发展自身的素质,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此外,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理科教学中,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二、小学科学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策略
1. 基于课程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有很多综合性的主题,例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类健康、食品安全、能源危机等。既与理科教学息息相关,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整合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跨学科的主题项目,使学生在主题探究中将科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交流与沟通能力[1]。
以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活动三“影子的作用”为例,影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却很容易被忽视的自然现象,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影子的科学原理和文化内涵,通过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和跨学科综合素养。项目实施步骤为下:第一阶段:发现影子。组织学生开展户外影子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在阳光下观察自身及周围物体的影子,组织学生开展 " 踩影子 "、" 影子模仿秀 "等互动游戏,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引导: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第二阶段:探究影子。融入科学知识,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如影子形成条件探究,准备相关材料:手电筒、不同形状物体、白纸。进行实操活动:改变光源位置,观察影子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记录绘制不同角度下的影子形状;科学实验2 :日晷制作与观察。准备材料:纸板、竹签、指南针。进行实操活动:制作简易日晷,记录不同时间影子位置,绘制影子长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第三阶段:应用影子。第三阶段:反思与展示。成果展示会: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并反思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利与弊,如何利用影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跨学科项目学习,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影子的科学原理,还能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 " 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 的教育目标。
2.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开展问题驱动教学
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出发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科学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方法,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种植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植物种植,观察记录生长过程,既学习植物学知识,又培养劳动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组织学生对周围的环境问题(如垃圾分类、水资源利用等)进行调研,利用科学的手段对资料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安全的实验(例如:厨房中的化学实验),将科学知识向课外拓展 [2]。
以“变化的影子”为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表演手影游戏,展示 " 会变的小动物 ",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动物,并播放生活中各种影子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日晷、树影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影子是怎么产生的? "" 为什么影子会变化? ",通过趣味性强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自然引出本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接着,基于真实生活情境,设计驱动型问题:影子是如何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提供手电筒、各种物体(铅笔、橡皮、积木等),让学生尝试 " 制造 " 影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讨论记录: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没有光时能看到影子吗?并总结归纳:影子产生的必要条件—光源、不透明物体、投影面;核心问题2 :影子为什么会变化?融入科学知识,带领学生进行三个实验,实验 1 :" 变化的熊猫 " :固定纸片熊猫位置,改变手电筒高度,观察影子长短变化;实验 2 :"旋转的雪花片" :固定手电筒位置,旋转雪花片,观察影子形状变化;实验 3 :" 米奇的朋友们 " :人手一个纸片形象,自主探索光源角度与影子方向的关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用表格记录不同条件下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变化。通过三个递进式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的集成,它是一种经过周密的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特定的情景中,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这一结合既顺应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又巧妙地迎合了学生在知识、技能等多个层面上的需求,可以保证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最佳的发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方凌雁 . 大科学教育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J]. 中小学科学教育 .2024(05):67-73.
[2] 马怀玉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策略 [J]. 家长 .2024(08):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