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实践路径研究
刘新富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初级中学 726205
一、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课堂培养要求
(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五大素养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唯物史观是核心素养的灵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发展观与社会价值观;时空观念是历史认知的基础,要求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与空间分布,理解历史发展的时空逻辑;史料实证是历史探究的核心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学会 “论从史出”;历史解释是历史思维的关键,引导学生基于史料与逻辑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合理阐释,认识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的价值归宿,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涵养爱国主义精神。五大素养共同构成初中历史学科的育人框架,指引课堂教学的方向。
(二)课堂培养的目标定位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需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确立阶段性、递进性目标。在低年级阶段,侧重基础素养的启蒙,如通过时间轴、地图等工具培养初步的时空观念,通过简单史料(如图片、文献片段)引导学生感受 “史料证史” 的过程,初步建立对历史的兴趣与基本认知;在高年级阶段,侧重素养的深化与运用,如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通过复杂史料的对比分析提升史料实证能力,尝试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同时深化家国情怀的培育,将历史认知与现实关怀相结合。目标定位需避免 “一刀切”,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素养培养循序渐进、切实可行。
二、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现存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素养目标脱节
部分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仍以教材知识点的线性灌输为主,未将核心素养目标融入内容设计。教师在备课中多关注 “教什么知识”,而非 “通过知识培养什么素养”,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对素养要素的挖掘 —— 如讲解历史事件时,仅罗列时间、地点、人物、结果,未引导学生运用时空观念分析事件背景,或未提供史料让学生实证事件影响,使得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割裂。此外,部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能力不足,难以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具有素养导向的主题模块,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也难以在知识学习中自然培育素养。
(二)教学方法缺乏素养导向的互动与探究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仍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学方法缺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的设计,难以支撑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多处于被动倾听状态,缺乏参与史料分析、历史讨论、观点表达的机会,导致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需要实践参与的素养难以形成;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虽尝试采用互动方法,但多停留在 “提问 - 回答” 的浅层互动,未设计深度探究任务 —— 如未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史料的差异、未组织学生围绕历史争议问题展开辩论,无法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素养培养流于形式。
三、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实践路径
(一)重构教学内容,融入素养培养要素
教师需以新课标素养目标为指引,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与整合,将素养要素融入教学内容设计。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素养点,在梳理知识点的同时,明确每个知识点可承载的素养目标 —— 如讲解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时,可结合时空观念(梳理不同朝代对外交往的空间范围变化)、家国情怀(分析对外交往中展现的民族精神)、史料实证(提供古代外交文献或文物图片让学生分析);其次,设计主题式教学内容,打破教材章节限制,围绕 “文明交流与互鉴”“民族复兴”等素养导向主题整合知识点,让学生在主题探究中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同时培育多维度素养;最后,补充与素养目标匹配的教学资源,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片段、历史纪录片片段等,为素养培养提供载体,避免内容与素养脱节。
(二)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素养导向的互动探究
以素养培养为核心,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通过互动与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培育素养。一是开展情境教学,结合历史事件创设具体情境 —— 如通过文字描述、图片展示还原 “安史之乱” 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置身历史情境中分析事件爆发的原因,培养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力;二是推行史料教学,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立场的史料(如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官方记载与民间叙述),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论证得出历史结论,在过程中提升史料实证素养;三是组织合作探究活动,设计具有思辨性的历史问题(如 “古代科举制的利与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通过分工协作梳理观点、整合史料、表达见解,在互动中培养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同时深化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助力历史解释素养的形成。
结束语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课堂作为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其实践路径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直接决定育人成效。本文通过解析核心素养内涵、剖析课堂现存问题、提出内容重构、方法创新、评价优化的实践路径,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了素养培养的具体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结合学生学情与教学实际,灵活调整路径细节,避免 “模式化” 应用。未来,初中历史教学还需持续探索素养培养与课堂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历史课堂真正实现从 “知识传递” 到 “素养培育” 的转型,助力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其成长为具有历史思维与家国情怀的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宏亮 .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04): 124-126.
[2] 徐昌林 . 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J]. 成功 , 2025, (05): 34-36.
[3] 叶巧云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J]. 名师在线 , 2024, (27):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