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趣味性设计与实践性拓展研究
钟国华
黔江区正阳小学校 409000
一、引言
“双减” 政策的核心在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更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探索。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作为连接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的重要载体,其设计理念与实施方式面临着深刻变革。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来看,传统作业中存在的机械抄写、重复练习等问题,不仅违背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也难以实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研究数据显示,超过 65% 的小学生对重复性抄写作业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而这种消极态度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此外,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多维度的成长需求。
因此,如何通过趣味性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借助实践性拓展促进知识的生活化迁移,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不仅需要教师突破传统作业设计的思维定式,更要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构建充满创意与温度的作业体系,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成长旅程。
二、实施策略
针对 “双减” 政策对小学语文作业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语文学习规律,可通过素材转化、形式创新、场景延伸和反馈优化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构建趣味性与实践性兼具的作业体系。
(一)从文本到生活:重构作业素材来源
作业素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实践价值。改变以往单一依赖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做法,将作业素材的范围拓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例如,在学习描写类课文后,不再布置单纯的仿写练习,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家庭餐桌上的一道菜,用文字记录其颜色、气味和品尝时的感受;在识字教学阶段,设计 “家庭识字小侦探” 任务,让学生寻找家中物品包装上的陌生字,并通过询问家人、查阅字典等方式了解其读音和含义。这种素材的转换,既保留了语文知识的训练要点,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需要做的是,根据教学目标梳理出可与生活场景对接的知识点,然后设计具体的观察、体验任务,使作业素材从抽象的文本符号转变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元素。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供作业素材,如让他们将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有趣句子、街头巷尾看到的特色标语等记录下来,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形成素材收集的良性循环。
(二)从单一到多元:创新作业呈现形式
作业形式的创新是提升趣味性的关键环节。突破传统的书面作业模式,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和表达需求。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设计 “故事接龙录音” 作业,学生们通过语音接力的方式共同完成一个故事创作,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在古诗学习后,布置 “古诗配画” 或 “古诗情景剧” 作业,学生可以选择绘画、表演等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诠释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引入游戏化元素,如将词语积累设计成 “词语闯关” 游戏,学生通过完成词语分类、近义词配对等关卡任务,积累词汇量;把句子训练融入“句子拼图” 活动,将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分成若干部分,让学生通过拼接重组理解句子结构。这些多元的形式并非随意设计,而是基于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将听、说、读、写等要素融入不同的活动中。教师在设计时需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避免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语文知识的落实,例如在表演类作业中,明确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要求;在绘画类作业中,强调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
(三)从课堂到社会:拓展作业实践场景
实践性拓展的核心在于将作业的完成场景从家庭和学校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文知识。组织 “社区小调查” 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所在社区的公共设施名称、邻里间的常用问候语等,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在节日前夕,布置 “节日文化探寻” 作业,学生通过走访长辈、查阅民俗资料,了解节日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并尝试撰写简短的节日介绍。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如 “校园广播站小编辑”,让他们收集校园内的新鲜事,编写广播稿并参与播报;“家乡特产代言人” 活动,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口头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思考如何用更生动的语言吸引他人。这些实践场景的拓展,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安全预案和活动指导,明确作业的实践要点和语文能力训练目标,例如在调查活动中,强调如何清晰、礼貌地与人交流获取信息,如何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文字。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从评判到互动:优化作业反馈机制
反馈作为作业实施的最后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后续参与度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评判模式,构建多主体、互动式的反馈机制,让反馈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在作业完成后,组织 “作业分享会”,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业思路和创作过程,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建议;对于实践性作业,如调查报告、表演视频等,通过班级微信群进行展示,邀请家长参与点评。教师的反馈则注重具体性和鼓励性,避免简单的 “优、良、中” 等级评定,而是指出作业中的亮点和可改进之处,例如 “你对菜市场的描写很生动,如果能加入一些买卖双方的对话会更精彩”。这种互动式反馈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也能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启发,进一步提升作业的质量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收集学生和家长对作业设计的意见,不断优化作业体系,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语
“双减” 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改革,并非简单的数量削减,而是质量的提升与内涵的拓展。通过素材的生活化重构、形式的多元化创新、场景的社会化延伸和反馈的互动式优化,能够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在趣味中巩固知识,在实践中提升素养。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与创新,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最终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瞿梦涵 . 小学语文趣味性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2024(3):45-48.
[2] 濮俊明 . 实践性作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语文教学通讯,2024(5):23-26.
[3] 缪梓源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路径研究 [J]. 教学与管理,2024(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