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安全工程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李卫平

鲁扬(山东)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张店 255000 身份证号码:130130198407272446

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和事故灾难(如工业爆炸、交通事故、火灾等)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深入研究安全工程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实施路径,对于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降低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安全工程与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1.1 安全工程的核心理论与方法

安全工程涵盖系统安全理论、风险评估方法、安全管理原理等核心内容。系统安全理论强调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识别、分析和控制可能导致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通过优化系统设计、运行和维护等环节,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如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等)和定量评估(如概率风险评估等),能够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1.2 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与运行机制

应急管理体系由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构成。在预防阶段,通过风险识别和评估,采取工程技术、管理等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制定、应急资源储备、应急队伍建设等,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响应阶段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进行应急处置,控制事态发展;恢复阶段则是对受灾地区进行恢复重建,使社会生产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各阶段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安全工程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实施现状与问题

2.1 实施现状

在风险评估方面,部分地区和行业已引入先进的安全工程技术手段,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为灾害预防和应急资源配置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在监测预警方面,一些城市建立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重点区域的安全状况,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在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阶段,安全工程的专业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救援方案制定和灾后设施修复等工作中。

2.2 存在的问题

2.2.1 风险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不足

当前的风险评估往往侧重于单一因素或局部区域,缺乏对复杂系统中多种风险因素相互作用的全面考虑。评估方法和数据的局限性导致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不高,难以满足应急管理决策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城市洪涝风险评估中,常常忽略城市排水系统与周边地形、水系的复杂关联,使得评估结果与实际风险存在偏差。

2.2.2 监测预警系统的时效性与可靠性有待提高

部分监测预警系统存在信息传递延迟、误报率高等问题。传感器设备的覆盖范围有限,无法实时全面地获取关键安全信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突发事件初期,监测预警系统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导致应急响应滞后。例如,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由于部分山区监测设备不足,火灾发现时往往已经蔓延较大范围。​

2.2.3 应急响应中安全工程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对安全工程技术的应用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救援人员对一些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和方法了解不足,导致在实际救援中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化工事故救援中,未能准确运用安全工程中的危险物质泄漏控制技术和个体防护技术,增加了救援人员的伤亡风险。

三、安全工程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实施路径优化

3.1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3.1.1 采用综合风险评估方法

引入系统动力学、复杂网络分析等先进技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构建全面的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并评估其相互之间的耦合作用,以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中,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城市交通、能源供应、人口流动等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预测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风险。

3.1.2 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

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和环境变化信息,对风险进行动态更新和评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掌握风险因素的变化趋势,为应急管理决策提供最新的风险信息。在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中,根据台风路径实时监测数据和气象条件变化,动态调整风险评估结果,为人员疏散和物资调配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3.2 强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3.2.1 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监测网络

整合气象、地质、环境、交通等多部门的监测数据,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统一的监测数据平台。扩大传感器设备的覆盖范围,提高监测数据的采集精度和频率,实现对各类安全隐患的全方位、实时监测。在水环境安全监测中,将水质监测站、河流流量监测设备以及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全面掌握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3.2.2 优化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机制

建立智能化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根据风险等级和影响范围,通过多种渠道(如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社交媒体等)向公众和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地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完善预警响应机制,明确不同预警级别下各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应对措施和责任,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得到有效响应。在暴雨预警发布后,交通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公众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3.3 提升应急响应中安全工程技术的应用水平

3.3.1 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工程培训

定期组织应急救援人员参加安全工程技术培训,学习先进的救援技术和装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其在应急救援中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邀请安全工程专家进行案例分析和现场指导,增强救援人员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针对地震救援人员,开展废墟搜索与营救技术、建筑结构安全评估等方面的培训。

3.3.2 建立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体系

成立由安全工程专家组成的应急救援技术咨询团队,为应急救援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开发应急救援技术知识库和模拟仿真系统,帮助救援人员快速获取相关技术信息,并通过模拟演练优化救援方案。在重大火灾事故救援中,技术支持团队根据现场情况,利用模拟仿真系统评估火灾发展趋势,为制定灭火救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3.4 深化恢复重建阶段的安全工程应用

3.4.1 开展全面的灾后安全评估

在灾后恢复重建前,组织安全工程专业人员对受灾区域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包括基础设施受损情况、地质灾害隐患、环境污染状况等。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暴露的安全问题,为恢复重建提供详细的安全技术报告。在洪水灾后评估中,对水毁桥梁、堤坝等基础设施进行结构安全检测,对受灾区域的土壤和水质进行污染评估。

3.4.2 将安全工程理念融入恢复重建规划

在恢复重建规划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安全工程的要求,优化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严格按照相关安全标准和规范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确保新建和修复的设施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在地震灾后重建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合理规划避难场所和应急通道。

结论

安全工程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其实施路径的优化对于提升应急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安全工程学科与应急管理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安全工程技术和方法,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风险挑战,为构建更加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 托 .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4,6(18):256-258.

[2] 王冀 , 张宇 , 吴忠广 , 等 . 公路水运工程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构建 [J]. 交通运输研究 ,2021,7(1):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