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实践

作者

韩锦萍

河北定兴第三中学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核心素养” 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的核心导向,高中历史学科也随之面临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及评价的系统性革新。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及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理论基础

1.1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要求

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中历史教学也需随之转变。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历史课程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这一目标涵盖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维度。历史解释强调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合理的阐释与评价;家国情怀则促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积极担当的精神。

1.2 支撑教学创新的关键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并非被动接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这一理论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应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的历史信息进行加工与整合,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认知体系。在讲解 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提供不同时期的工厂图片、工人生活状况的资料等,让学生自主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学理念与新课程要求脱节:素养导向未能真正融入教学设计

尽管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但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教学设计时,仍将重点置于知识的传授与记忆,有些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内容,依次讲解各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而未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政治制度演变背后的经济、社会因素,也未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能力,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无法真正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2.2 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大概念统领,难以形成历史逻辑链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涵盖古今中外多个时期与领域,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教学呈现碎片化状态。在讲解中国近代史时,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孤立地进行教学,没有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这一大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梳理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学生学到的只是零散的知识点,难以构建起完整的历史逻辑体系,无法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记忆。

2.3 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式为主,学生探究与实践机会不足

在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中,讲授式教学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历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究的机会。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内容时,教师若只是通过口头讲解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价值,而不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文化遗址、开展小组探究活动等,学生就无法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对知识的理解也仅停留在表面,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4 评价方式固化:无法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侧重于对学生历史知识记忆的考查,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状况。这种固化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也无法体现学生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提升。

三、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实践的路径

3.1 树立素养导向教学理念,重构教学设计

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树立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把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在设计美国 1787 年宪法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设置为,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美国 1787 年宪法制定的背景,通过对宪法条文的解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组织学生讨论宪法的影响,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3.2 基于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历史逻辑链

教师要以大概念为框架,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改造。大概念可以把孤立的某一单元或若干单元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学生系统的、完整的历史逻辑结构。在教学中国古代史时,可以以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传承为大概念,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融入到这一大概念当中,在讲授秦汉时期的内容时,可围绕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这一子概念,分析秦汉时期在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促进其形成与巩固的措施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把历史发展的线索理清,达到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

3.3 推行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针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的现状,教师要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给学生以更多的探究活动机会,除了讲授法这一传统方式以外,还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在抗日战争一课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提出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下查阅资料、进行小组合作研究等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利用情境式教学法,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像片段、展示抗日战争有关的历史图片等,构建逼真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受抗战的艰辛和伟大,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感悟。

3.4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考量学生素养发展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重要环节。评价主体应该是多主体的,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教师评价要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全面性评价,关注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高、素养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学生自我评价可以辅助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不足,促进自我反思与调整。学生同伴互评使得学生能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他人之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意识。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课内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项目成果以及历史小论文的完成情况都应纳入评价内容范围。

结语

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剖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实践路径,我们旨在推动高中历史教学从传统模式向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创新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何军刚 . 高中历史选修课程教学策略探微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5,(18):28-30.

[2] 段妮娜 . 数字赋能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策略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5,(1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