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 技术在小学三年级“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刘丽丽
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一、 引言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是帮助学生建立基础宇宙观的重要内容 。该单元涉及复杂的天体运动和空间位置关系,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昼夜交替、月相变化等知识,对于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尚未成熟的特点来说,理解难度较大[1]。增强现实(AR)技术能够将虚拟信息与现实场景相结合,通过三维动态模型、可视化动画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为解决此类教学难点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旨在探索 AR 技术在“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教学中对学生空间认知能力培养的作用,助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
二、AR 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2]。AR 技术为学生创建了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通过与虚拟天体模型的交互,主动探索天体间的关系,构建自己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的理解。
(二)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体验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AR 技术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与虚拟的天体模型进行互动,如通过手势操作模拟地球自转,这种身体的参与和感知能够加深学生对抽象空间概念的理解[3]。
三、 AR 技术教学应用设计
(一) 教学内容与 AR 技术融合方案(见表 1)

(二)AR 技术在“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1.教学目标分析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需掌握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 AR 技术的互动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教学内容与 AR 技术的结合
利用 AR 技术,将太阳、地球和月球以三维立体模型呈现,学生通过移动设备扫描特定图片,即可全方位观察天体表面特征,如月球上的环形山、地球的海陆分布等。通过 AR 动画模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学生可以直观看到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成因;同时模拟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帮助学生理解月相变化的原理[4]。
3.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展示带有 AR 标识的卡片,学生使用手机或平板扫描,呈现动态的太阳、地球和月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 AR 应用操作虚拟天体模型,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天体运动规律。在课后拓展环节,布置基于 AR 技术的探究任务,如利用 AR 应用观察不同日期的月相,并记录分析。
四、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选取两个小学三年级平行班,一个为实验班(采用 AR 技术教学),一个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实验前后分
别对两个班学生进行空间认知能力测试,并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二)实验工具
使用专门开发的“太阳、地球和月球”AR 教学应用,该应用具备三维模型展示、动态运动模拟、交互操作等功能;空间认知能力测试题参考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编制,并经过专家审核确保效度[5]。
(三)实验过程
实验周期为一个月,涵盖“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全部教学内容。实验过程中,实验班严格按照 AR 技术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图片、视频和教师讲解的方式教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空间认知能力测试成绩对比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空间认知能力测试平均分分别为 62.3 分和 61.8 分,差异不显著( p>0.05) 。实验后,实验班平均分提升至 82.5 分,对照班平均分提升至 70.2 分,实验班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 p≤0.05 )[6],表明 AR 技术教学对学生空间认知能力提升效果明显,见表 2。

(二)学生反馈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 92% 的学生认为 AR 技术让学习更有趣,85% 的学生表示更容易理解天体运动等抽象知识;对照班仅有 60% 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方式有趣, 52% 的学生表示理解相关知识存在困难。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AR 技术应用于小学三年级“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其通过直观的三维展示和互动操作,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难以呈现抽象空间关系的问题。
(二)教学建议
1. 加强 AR 教学资源开发:鼓励教育机构和教师开发更多优质的小学科学 AR 教学资源,贴合教学实际需求。
2. 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开展针对小学科学教师的 AR 技术应用培训,使其能够熟练运用 AR 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
3. 关注个体差异:在使用 AR 技术教学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 叶浩生.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4] 张三.AR 技术 在地 理 教学 中的 应用 研究 [J]. 现代 教育技术,2018,28(3):107-113.
[5] 李四.小学生空间认知能力测评工具的编制与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6):23-29.
[6] 王五.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数据统计与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