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九年级化学分层作业设计研究
郑宗远
莆田渠桥第二中学 351142
一、引言
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延伸环节,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知识内化与能力发展。传统作业存在“一刀切”现象,难以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下”的矛盾突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领,强调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作业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分层作业通过差异化任务匹配学生能力水平,既能满足课程标准要求,又能促进个性化发展。本文从课程标准视角出发,探讨分层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与实施路径。
二、课程标准对作业设计的导向作用
2.1 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的衔接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划分不同水平层级,为作业设计提供量化依据。例如,在“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主题中,水平 2 要求学生能解释常见物质的性质差异,水平 3 则要求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变化规律。分层作业需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参照,设计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类任务,分别对应“记忆与理解”“应用与分析”“评价与创新”三个认知层次。
2.2 教材内容与作业目标的匹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以“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如“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等。分层作业需紧扣单元核心概念,设计递进式任务链。例如,在“水的净化”单元中,基础题可要求学生绘制净水流程图,提高题可设计对比实验探究不同净水方法的效率,拓展题则可联系实际提出社区污水处理方案。此类设计既符合课程标准对“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要求,又能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转向问题解决。
三、分层作业设计的理论模型
3.1 学生分层依据与动态调整
分层作业的首要前提是科学划分学生能力层级。本研究采用“三维评估法”:一是学业成绩,参考单元测试与期中考试成绩;二是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实验操作、问题回答等行为;三是学习态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与投入度。根据评估结果,将学生分为A(基础薄弱)、B(中等水平)、C(学优生)三层,每学期调整一次分组,确保分层的动态性。
3.2 作业分层框架与任务类型基于课程标准与学情分析,构建“三层四类”作业模型:
基础层(A 层):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任务类型包括概念填空、化学方程式配平、实验现象描述等。例如,在“燃烧与灭火”单元中,要求 A 层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并解释原理。
提高层(B 层):侧重知识应用与迁移,任务类型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跨学科问题解决。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单元中,要求 B 层学生设计实验比较铁、铜、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撰写实验报告。
拓展层(C 层):强调探究与创新,任务类型包括项目式学习、社会调研、科技论文撰写。例如,在“化学与能源”单元中,要求 C 层学生调研本地新能源应用现状,撰写调研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类任务分别为知识巩固类、能力提升类、素养拓展类、实践探究类,形成“基础- 综合- 创新”的递进结构。
四、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路径
4.1 作业内容的情境化设计
课程标准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分层作业需融入真实情境。例如,在“溶液的浓度”单元中,A 层任务为计算家庭常用消毒液的配比,B 层任务为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浓度盐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C 层任务则可联系医疗领域,分析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浓度选择依据。此类设计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相结合,增强作业的吸引力。
4.2 作业形式的多元化创新
传统书面作业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分层作业需引入多样化形式:
实验探究类:如“自制净水器”实验,要求 A 层学生完成装置搭建,B 层学生分析净水效果差异,C 层学生优化设计方案。
跨学科融合类:如“化学与艺术”主题,A 层学生用酸碱指示剂绘制“化学画”,B 层学生研究颜料成分与保存条件,C 层学生设计环保型颜料配方。
数字化作业类:利用虚拟实验室模拟微观反应过程,或通过在线平台完成化学史资料检索与分析。
4.3 作业评价的差异化实施
分层作业需匹配差异化评价标准。对A层学生,重点评价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对 B 层学生,关注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规范性;对 C 层学生,则强调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例如,在“碳及其化合物”单元中,A 层作业评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率,B 层作业评价实验报告的逻辑性,C 层作业评价项目方案的可行性。评价结果以“等级 + 评语”形式反馈,避免分数比较带来的心理压力。
五、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反思
5.1 实施成效
在某校九年级两个班级开展分层作业实验,为期一学期。数据显示,实验班化学成绩平均分提高 8.2% ,学困生转化率提升 15% ,学优生高阶思维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问卷调查表明, 92% 的学生认为分层作业“更有针对性”,85% 的学生表示“学习兴趣增强”。
5.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分层作业实施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设计负担加重,需开发作业资源库;二是学生存在“标签化”担忧,需加强心理疏导;三是家校协同不足,部分家长对分层作业理解片面。未来可从三方面改进:一是建立校本作业资源平台,实现分层作业的共享与迭代;二是开展分层作业培训,提升教师设计能力;三是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长会、案例分享等方式消除误解。
六、结论
分层作业设计是落实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本研究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为载体,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分层作业模型,通过情境化任务、多元化形式、差异化评价,实现作业的“减负增效”。实践表明,分层作业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深度学习,为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分层作业的融合,推动作业设计的智能化与个性化。
参考文献
[1] 李海军 .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化学大单元作业设计探索 [J]. 甘肃教育 ,2025,(05):154-157.
[2] 张珺瑛, 牟琥珀.“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分层优化设计研究策略[J].求知导刊 ,2025,(03):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