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语言共情:推普用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机制
陈金捷 谢六云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一、引言:语言作为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媒介
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中,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身份认同的符号。费孝通提出的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理论揭示了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的命运共同体关系,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正是维系这一格局的重要纽带。当前学界关于推普用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虽已展开,但多侧重于政策阐释,对其内在作用机制的学理剖析仍显不足。杨显东与李乐的研究指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但其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具体转化为共同体认同,尚需进一步探讨。
本文基于语言管理理论和增能理论,提出 " 文化认同 - 语言共情 " 的双维度分析框架,通过剖析推普用普在政治整合、经济联结、文化交融三个层面的作用机制,揭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何从工具性沟通媒介升华为情感性认同纽带。研究特别关注青海民族地区等实证案例,结合中东欧国家语言政策的比较启示,阐明中国推普实践中 " 多元共生 " 与 " 一体凝聚 " 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二、理论框架:从语言工具到认同媒介的逻辑演进
语言管理理论将语言实践划分为社会经济管理、交际关系管理和语言行为管理三个逐级递升的层面,这一框架为理解推普用普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视角。在基础层面,国家通用语言通过降低跨民族交际成本实现社会经济整合;在中间层面,通过规范交际规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在最高层面,则通过塑造共同的语言行为模式培育深层的文化认同。这三个层面的互动,构成了推普用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完整链条。
增能理论进一步揭示了语言能力与个体发展的内在关联。李瑞华等学者基于青海民族地区的研究表明,国家通用语言的掌握能产生显著的 " 信息增能 "效应 —— 突破民族 " 小世界" 的壁垒,使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和市场体系。这种个体层面的能力提升,通过 " 教育增能 " 实现代际传递,又通过 " 制度增能 " 获得政策保障,最终汇聚成群体层面的认同强化,形成 "语言能力 - 发展机会 - 共同体认同 " 的正向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共情作为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在上述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不同于单纯的语言技能,而是指通过共同的语言符号系统感知他族文化、理解他族情感的心理能力。当藏族群众用普通话讲述格萨尔王的故事,当维吾尔族教师用国家通用语言讲解中华历史时,语言共情便在不同文化间搭建了情感桥梁,使 " 多元" 与 " 一体" 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有机统一。
三、政治整合机制:从制度认同到公民身份建构
推普用普的政治效益首先体现在强化国家治理的统一性上。杨显东的研究指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能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其核心机制在于疏通了政策传达与民意表达的语言渠道。在青海玉树的基层治理实践中,普通话水平达标的村干部能更准确地传达精准扶贫政策,而农牧民通过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也能更有效地反馈生产生活需求,这种双向沟通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和制度信任。
国家通用语言作为主权国家的符号象征,在公民身份认同建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洪堡特曾强调 "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对于现代国家而言,通用语言则是国民精神的共同载体。数据显示,在青海民族地区,完成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的青壮年中,有 76% 能准确表述 " 中华民族" 与本民族的关系,较未受训群体高出 42 个百分点,这表明语言能力与国家认同存在显著正相关。这种认同不是对民族身份的否定,而是在公民身份基础上实现的更高层次整合,正如费孝通所言,是 "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辩证统一。
与中东欧部分国家采取的 " 显性抑制 " 政策不同,中国的推普实践始终坚持 " 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 " 原则,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同时依法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自由。这种 " 和而不同 " 的政策智慧,既维护了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性,又尊重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避免了语言政策可能引发的认同冲突,为政治整合提供了可持续的路径。
四、经济联结机制:从市场融合到利益共同体形成
语言作为经济活动的 " 基础设施 ",其统一性能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青海藏区的案例显示,国家通用语言掌握较好的地区,特色农牧产品的电商转化率比语言障碍严重地区高出 3-5 倍,这直接印证了推普对区域经济融合的促进作用。当藏族牧民通过普通话与内地经销商洽谈虫草生意,当回族商户用国家通用语言接入全国物流网络时,个体经济行为便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界限,成为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微观注脚。
语言能力带来的经济机会平等,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在西南民族地区的职业技能培训中,普通话教材的使用使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学员能平等参与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现代产业培训,打破了传统上因语言隔阂造成的职业壁垒。这种机会平等的实现,使各民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 "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 的深刻内涵,为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文化交融机制:从符号共享到价值共鸣
推普用普在教育领域的深耕,培育了代际相传的共同体意识。西藏那曲的教育实践表明,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的中小学,学生对 " 中华民族 " 概念的认知深度显著提升,能更准确地理解各民族在历史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认知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语言媒介实现的价值塑造 —— 当蒙古族教师用普通话讲解元明清时期的民族融合史,当藏族教材用国家通用语言阐释 " 一带一路" 中的民族机遇时,文化认同便在潜移默化中融入青少年的价值体系。
语言共情在文化交融中产生的情感联结,其深度远超工具性沟通。在云南丽江的多民族社区,居民们用普通话交流各自的传统节庆习俗,在语言转换中实现了情感共鸣 —— 纳西族理解了彝族火把节的祈福内涵,彝族体会了纳西族三朵节的文化寓意,而这种相互理解又通过国家通用语言传递给更多民族。这种共情能力的培育,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性认知升华为情感归属,形成了 " 五个认同" 的深厚情感基础。
六、结论与展望:在多元共生中凝聚一体力量
推普用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是政治整合、经济联结、文化交融三维互动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机制中,国家通用语言既作为工具性媒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又作为象征性符号建构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更通过语言共情培育了深层次的情感联结。青海民族地区的实践表明,当推普工作与民族语言保护并行不悖、与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时,就能实现 " 语言相通- 心灵相通 - 命运与共" 的良性演进。
未来的推普工作应更加注重质量提升与精准施策。在政策层面,需进一步完善 " 推普 + 职业技能培训 "" 推普 + 文化传承 " 的融合机制;在实践层面,应加强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差异化教学,特别要提升语言共情能力的培育比重。唯有如此,才能使国家通用语言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金钥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最深厚的文化力量。
作者简介:
作者一姓名:陈金捷;性别:女 ; 出生年月:2004 年1 月 ;籍贯: 浙江省温州市; 民族: 汉族 ;最高学历:本科 。作者二姓名:谢六云 ;性别:女 ; 出生年月:2002 年12 月 ;籍贯: 浙江省绍兴市; 民族: 汉族 ;最高学历:本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