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界域无界

作者

张辉 褚德爽 王亚峰 武斌 伍蒙蒙 姜德涛通讯作者 张雅洁通讯作者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无人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单一模态无人机(如纯飞行或纯地面移动)在复杂任务中暴露出局限性:其中飞行类无人机的续航时间短、载荷能力有限,难以在狭小空间或恶劣天气下作业等不足。地面机器人由于移动速度慢、地形适应能力不足,其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陆空两栖无人机通过整合空中与地面移动能力,可动态切换模式以应对多场景需求,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1.2 研究意义

陆空两栖无人机在灾难救援中,可先飞行至目标区域,再切换地面模式进行精准搜救,可以提升任务的适应性。同时减少对多台专用设备的依赖,优化资源利用率来降低操作成本。对着当今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陆空两栖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技术的融合。

二、课题概述

本项目旨设计和开发一款具备陆空两栖多功能机器人,该机器人不仅能够在陆地上执行各种任务,还能够在空中展开行动,极大地扩展了其应用领域和适用场景。陆空两栖多功能机器人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处理器和执行机构,实现在不同环境中高效执行多种任务。其关键在于拥有可扩展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具体任务需求灵活配置各种功能模块,如机械臂和工具模块、摄像头和通信设备模块及载货舱模块等。

三、机身装配及功能

3.1 双模式系统

通过数字舵机将四个螺旋桨面转动至与水平面平行,从而进入飞行模式。在飞行模式下四个螺旋桨全部向上为机器人提供升力,在飞行模式下搭配了 TMOTORC7.5x4.6 影视 3 叶桨叶,并搭配 cine66kv1155 无刷电机,单颗最大拉力可达 3.2kg ,机器人可根据载物需求装配 4 颗或者 8 颗桨叶来提供强劲的升力,以应对不同的需求。螺旋桨的四周是由碳纤维加 3D 打印的轮毂构成的无条幅轮毂系统。在飞行模式下无条幅轮毂不仅为飞行器包裹旋翼,避免旋翼直接暴露,降低与人员、障碍物碰撞的风险。此结构还可约束气流,提高飞行稳定性减少飞行中因气流紊乱导致的意外偏移,适合室内或人群密集区域。无条幅轮毂可防止高速旋转的旋翼直接接触人体、障碍物或其他设备,降低意外割伤或碰撞风险,尤其适合室内、人群密集区域(如展会、学校、仓库)的飞行。无条幅轮毂能缓冲无人机与墙壁、树木等硬物的撞击,减少旋翼和机身损伤,延长设备寿命抗风防扰。保护罩可部分稳定气流,降低强风或乱流对无人机姿态的影响(但效果弱于涵道设计)。

陆地模式下机身运动来源于无条幅轮毂的驱动,无条幅轮毂内壁环绕一周的内轮齿为无条幅轮毂的电机提供减速比,无需电机减速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驱动能力。陆地模式下采用差速转向的方式,可实现在狭窄空间进行掉头等运动。

本装置优化了机身重量电机的轮体采用无条幅轮毂的设计,相比传统条幅轮毂,其一体化的结构设计显著降低车轮旋转时的空气阻力与风噪干扰,无条幅轮毂流线型设计可降低车轮旋转时的空气阻力,提升高速行驶效率从而提高无人机的飞行效率和稳定性。

3.2 模式切换系统

陆空两栖多功能机器人采用了 GX-40kg 高精度数字舵机,作为其飞行模式与陆地模式之间切换的核心执行机构。这款数字舵机凭借其卓越的全金属钢齿设计和强大的扭矩输出能力,确保了模式切换过程的平稳与高效。其内置的感应堵转保护机制,不仅有效防止了因过载导致的设备损伤,还大幅提升了舵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此外, GX-40kg 数字舵机的高精度控制特性,使得机器人在执行模式切换时动作更加精准、响应更加迅速,从而为机器人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提供了坚实的性能保障。

3.3 机身材料

机身采用大量碳纤维结构,以及镂空 3d 打印件陆空两栖机器人机身采用碳纤维结构与镂空 3D 打印件的组合设计具有显著技术优势。碳纤维复合材料凭借其高比强度 ≥3.5GPa/g⋅cm-3 )和比模量,在保证机身刚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整机质量较传统金属结构减轻 42% ,使飞行续航提升且地面移动能耗降低。其各向异性力学特性通过铺层优化技术实现受力路径定向增强。结合拓扑优化生成的镂空 3D 打印,创新性融合了晶格结构与仿生形态,该复合结构还展现出卓越的动态抗冲击性能,在模态切换时的机械冲击测试中,最大应力分散效率较实体结构。3D 打印技术实现的功能集成化设计,将传统需要装配件高度集成化将传动机构整合为单件整体成型,减少接口数量,显著提升系统可靠性。此外,镂空结构形成的嵌入式流道可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飞行状态气动阻力降低 15% ,地面移动时通过网格间隙自动排除泥沙。这种材料-结构协同创新方案,为多模态机器人提供了强度、轻量化与环境适应性的三重保障。

四、产品竞争力

陆空两栖无人机通过创新设计打破了传统作业载体的空间壁垒,兼具地面灵活机动与空中快速响应的双重优势。其独特的地面移动系统无需传统轮胎结构,可在碎石、泥沼等复杂地形中稳定行进,攀爬陡坡并跨越障碍;遇阻时瞬间切换至飞行模式,保持空中作业的高效性,同时搭载多样化任务模块适应不同场景需求。无论是深入城市废墟执行立体搜救,还是在灾害现场同步完成地面障碍排查与空中全局监测,均能无缝衔接两种形态。通过高效能源组合,其地面续航与滞空时间显著超越单一功能设备,配合智能环境感知系统,可在电力巡检、边境巡逻等任务中自主选择最优行动路径,实现全地形覆盖与多维度信息采集,将复杂环境下的任务效率提升数倍,成为应对动态挑战的颠覆性解决方案。

五、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

陆空两栖无人机凭借其多模态切换能力与模块化设计,在以下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1)灾害救援

地震废墟搜救:飞行模式快速定位热源,地面模式穿越 0.5m 窄缝实施破拆;

森林火灾防控:空中热成像监测火势,地面部署阻燃剂喷洒模块。

(2)工业检测

输变电系统:飞行跨越峡谷完成导线巡检,地面模式检查塔基锈蚀;

化工厂管道:管道内壁检测。

(3)军事安防边境巡逻:昼间飞行侦察,夜间切换静音地面模式抵近监视。

(4)农业应用

精准施药:飞行模式快速绘制农田三维地图,地面模式靶向喷洒;

作物监测:多光谱成像分析病虫害,夜间自动切换地面模式补光巡检。

六、结论

陆空两栖无人机代表了无人系统向多模态、自适应方向演进的重要趋势。标志着无人系统正从单一功能向环境智能体方向跃迁。其突破性价值不仅在于机械结构的形态切换能力,更在于通过动态拓扑重构技术实现了“环境——机体——任务”的深度耦合尽管在能源效率、环境感知与法规兼容性方面仍存在挑战,但随着材料科学、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其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成为智慧城市、应急救援与国防安全领域的核心装备之一。

项目类型:创新训练(省级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界域无界——智能双栖机器人领航者

项目来源:2024 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413301044)

课题来源:2024 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课题名称:雨课堂 SPOC 平台与产业学院远程协同构建机器人通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编号:SJGYB202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