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全管理的一点建议
李龙
320703198710263015
作者简介:李龙(1987)男,汉族,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本科,安全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与技术
【摘要】安全管理对保障安全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安全就是企业的生命力、生产力、生存力。因此为了保障企业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时刻关注安全管理。本文从安全管理的监督者、执行者的角度,针对工业安全这样一个区域,对贯彻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安全管理;工业安全
引言
在电站生产运行的任何阶段,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都是电站的头等大事。通过各种安全管理措施,保证电站员工能够安全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电站运营的经济性,也能避免因各种的人员违章造成的设备损坏、生产中断、费用赔偿等各种不利情况,客观上也降低了电站的运营成本,提升电站运营的经济性。
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较好的安全绩效,能大大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声誉,能够获取外部单位和人员的信任和认可,更加有利于吸引更有实力和潜力的人才加入,也有利于电站业务在其他区域扩张。除此之外,有效的安全管理可以为员工提供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为员工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不仅有利于提升员工的作业积极性,也有利于电站营造和谐向上的安全氛围,形成电站稳固的安全文化。
有效的安全管理带来诸多好处,那么是否存在有效安全管理的对立面——无效的安全管理呢?本文主要讨论工业安全管理,并给出一些建议。
一、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安全管理最终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和设备物资的安全,因此有效的安全管理必须能够阻断人的生命健康和设备物资的威胁因素。因此安全管理是否有效,一个简易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否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该种评价标准过于宽泛,很容易让安全管理陷入什么都想管,什么都管不好的尴尬境地。毕竟人的自由度过高,安全管理人员无法时刻盯住所有人员的所有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更多的约束力还是在个人本身;物的状态改变包含众多不确定的潜在因素,例如蠕变、变形、水锤的突发因素。正所谓与其泛泛而管,不如分级布控。因为更为精确的安全有效性评价应是分级管控下的人和物,是可接受的风险后果的管控。
1、安全管理分级
目前已经按照安全管理分级的方式执行相关的安全管理,但是目前的分级管理更多的是针对风险本身,并未将人和物加入进去,更未考虑人的行为对作业风险的影响。这样的分级方式相对不够全面。因此安全管理首先必须意识到需要管的是风险,风险大小的评判标准是后果,而事故后果往往受环境的危险因素、人员行为、设备本身的影响,安全管理分级不仅仅需要针对风险因素本身,更应该根据后果的可接受程度进行分级管控。现有的风险分级管控并不完善,例如,如果按照目前的风险管控,临边不系安全带并不属于任何的中高风险,仅在红黄线中有所体现。
2、风险后果管控分级
风险无处不在,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就是风险后果的可控性,所以,风险可控就是后果可控。我们不仅需要对风险的识别,更需要对风险后果的识别。这包含普遍性的风险后果识别,以及特殊的风险后果识别。根据风险后果识别因素,执行安全管理,更有利于安全管理的有效贯彻与实施,也是更加有效的措施。
二、公正的安全管理裁决
公正的安全管理裁决是安全管理的必要措施,没有公正合理的裁决,安全管理就是一句空话,正如先哲所言“一次不公正的施法却污染了水源”。公正的安全管理裁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明确的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含安全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不仅规范了执行人员的行为,也规定了安全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制度作为企业安全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公司并不缺乏。但是明确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指有没有,更多的是是否相关。比如机械专业学习电气安全管理知识时的程度及必要性,机械专业学习脚手架专业安全管理知识的程度及必要性,毕竟不同专业的安全管理要求千差万别,如果无差别的学习,不利于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推广和有效执行。
2、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
安全管理人员类似安全的执法者、服务者,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制度的理解、解释、裁决,直接影响安全管理裁决是否公正合理,而是否合理的裁决将影响安全管理的水源。因此安全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的提升将极大的提升电站安全管理水平。反之,则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但由于各种原因,安全管理人员存在流动较大及培训考核较少情况,在安全制度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离散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安全管理制度推广执行。
三、完备的安全准备与实施
无论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多么精细、安全管理人员数量资质多么充沛,如果不能严格落地,那么安全管理终将是空谈。安全管理只能是措施而不是目的,为了实现现场作业的安全可控,在安全准备与作业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区分布控。
1、完备的安全准备
目前的安全准备工作主要有JHA、运行系统安全风险分析单、中高作业安全评审等等。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风险作业的准备审核较为严格,但对于低风险作业的安全准备还存在一些不足,准备是否充分完全依赖准备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其风险并不是完全可控。另外,电站有很多工作均是重复率较高的维修性工作,完全可以针对特定的工作实现安全分析及准备的标准化准备。具体来说可以参照下方的方式执行:
(1)统筹分析中高风险作业类别,根据已抽象出的中高风险制定完整的应对措施,该应对措施应充分考虑现场的人员和物项基础,具备可操作性;
(2)统筹分析低风险作业,抽象出低风险作业的作业类别,并据此制定完整的应对措施,该应对措施应充分考虑现场的人员和物项基础,具备可操作性;
(3)制定风险识别矩阵,该矩阵根据人员行为、安全后果制定,用于超出统筹外的安全风险识别及准备。
2、完备的安全实施
无论安全监督网络和安全准备多么的完善,最终还需要落地到具体的人身上。如果没有最终的可靠实施,那么安全将无从落地,风险也将大大增加。为了能够实现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地,可以参照如下方式:
(1)开展安全知识的针对性考核,包含但不限于与知识型和技能型考核,将具体的、实际的情况纳入到考核之中,而不是目前的大水漫灌式考核,精细化也应体系在安全考系上。在此基础上,针对作业频率较大的、风险较高的典型作业,制定专项培训视频,用于相关作业的定期培训;
(2)降低对效率的过分强调,走安全捷径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作业进度的压力,面对可能的安全风险,工作人员需要直面必然的进度压力,走捷径的概率将大大提高,违章的概率也将提高;
(3)建立作业后果严重性评估清单,根据作业失误后后果的严重程度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作业,参照“四不两直”,开展现场作业安全巡视;
(4)建立习惯性违章数据库,统计违章类型及发生频率,并统计相关违章人员的违章类型及发生频率,根据后果的严重性,对相关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留用察看、工作负责人降级、工作负责人取消、清退等措施;
(5)建立协作单位主要人员信息名单,统计骨干人员、主要人员、一般人员的动态变化,并结合对应单位的违章统计。对事件责任单位开展约谈、处罚等措施;
(6)建立处室—科室—协作单位安全管理沟通机制,针对现场发生的违章事件数量不定期开展碰头会,由相关违章人员及相关领导共同汇报违章实施及处理措施。
四、结语
有效的安全管理将促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和维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安全管理不仅要从风险本身,还需要从风险后果进行管理,并持续开展公众的安全裁决与安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