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课程思政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周洪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山东英才学院 251400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行为学教学在融入课程思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对策。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行为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发现当前教学在内容与方式、思政元素融入以及学生需求与反馈等方面存在不足。然后,从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深入挖掘与整合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策略。希望在提升组织行为学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素养。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快速进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已经逐渐超越了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范畴,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这一转变是为了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高尚品德、良好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多维度人才。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在职场中的表现[1]。近年来,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课程思政强调在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一理念的引入,不仅丰富了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内容,也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主要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对组织行为学教学进行改革,以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组织行为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对策,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同时,本研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行为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方式

1.当前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行为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个体心理与行为、动机与激励、群体心理与行为、领导、组织文化、组织学习与创新、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等。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深入分析组织内部的行为规律与管理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介绍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坚持社会责任、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思政元素。这样的融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专业人才。

2.教学方式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组织行为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具有参与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比如,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训练和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另外,教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二)思政元素融入情况

1.思政元素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潜在体现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在组织中的行为,这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团队合作、领导力、职业道德等都是组织行为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思政元素往往被忽视或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2.当前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不足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对思政元素的融入存在明显不足。部分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意识,未能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同时,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限制,部分教师即使意识到思政元素的重要性,也难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充分融入。

(三)学生需求与反馈

1.学生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期望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组织行为学课程有着较高的期望。他们希望课程能够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然而,当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这些期望。

2.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需求与反馈

学生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也有着一定的需求。他们希望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到思政教育,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然而,当前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高。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在课程中很难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存在,希望教师能够加强这方面的融入。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的问题分析

(一)思政元素挖掘与整合问题

1.思政元素与组织行为学知识的结合难点

将思政元素融入组织行为学教学并非易事,这一过程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思政元素与组织行为学知识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思政元素往往侧重于价值导向、道德教育和思想引领,而组织行为学则更侧重于组织内部的行为规律、管理机制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3]。因此,如何找到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尤为重要。此外,不同章节和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各不相同,有的可能较为明显,有的则较为隐晦。如何系统地挖掘和整合这些元素,使其在教学体系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是一大难题。

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需要深入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知识体系,同时把握思政教育的核心要义,这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教学能力。而在整合思政元素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元素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避免生硬拼凑或过度解读,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2.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方面的能力与意识不足

部分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存在明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可能缺乏思政教育的背景和知识,难以准确地识别和挖掘组织行为学中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涉及广泛的内容,包括政治理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如果教师对这些内容不熟悉,就很难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找到与思政相关的切入点。二是由于教学压力和时间的限制,部分教师即使意识到思政元素的重要性,也难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充分融入。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考核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备课时更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和考试技巧的讲解,而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部分教师可能还缺乏将思政元素与组织行为学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组织行为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提升教师在挖掘和整合思政元素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是当前组织行为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不足

1.传统教学方法对课程思政的制约

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理念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单向灌输,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特别是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尤为明显。同时,传统教学方法往往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学生只是听讲和记忆,缺乏实际操作和体验的机会,这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政素养。

2.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不足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形式多样、交互性强等特点,可以为课程思政提供更为丰富和生动的教学资源[4]。然而,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仍然不足。部分教师可能由于年龄、技术素养或教学习惯等原因,缺乏相关的技术和能力,难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手段进行思政教育。他们可能不熟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操作,或者不知道如何在网络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政讨论,导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同时,部分教师即使意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也难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充分应用。制备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和组织网络教学讨论等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往往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考核压力,这使得他们难以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不足,也是当前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1.考核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的忽视

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设计和实施上,往往过于偏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估,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考量。这种倾向性明显的评价体系,其弊端在于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不仅可能导致学生在思政素养上的缺失,还可能因为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使得部分学生过于追求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思政素养的提升。

2.思政素养在考核评价中的体现不足

即便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尝试在考核评价体系中融入思政素养的评价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体现不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政素养的评价可能过于笼统,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的评价指标,使得评价过程主观性较强,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部分院校在评价思政素养时,忽视了实质内容的考察,如仅仅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表面现象,而未能深入探究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深层次素养。这种评价方式,可能误导学生忽视了内在素养的提升。

四、基于课程思政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对策

(一)深入挖掘与整合思政元素

1.明确思政元素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定位

要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组织行为学教学,首先需要明确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定位。教师应深入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找出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关键点和契合点[5]。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提升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方面的能力与意识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和关键。要提升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方面的能力和意识,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帮助教师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升他们的思政教育素养。同时,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不断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组织行为学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1.引入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

互动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中融入思政元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可以为组织行为学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这些过程中自然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手段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和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教学和辅导,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程思政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1.将思政素养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要将思政素养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首先需要明确思政素养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如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同时,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全面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政素养表现。

2.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思政素养,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和作业外,还可以采用口头报告、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政素养水平,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课程思政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组织行为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对策。这些对策能够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素养。然而,教学改革的实施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对教学改革的领导和支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资源支持。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为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行为学教学的全面改革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国锋,赵晷湘,李梅,等.基于课程思政的“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15):51-55.

[2]方琳,刘志.精准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设计研究——以“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4):68-71.

[3]宋月,张翠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4,(03):126-129.

[4]胡玥,侯淼.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的三重逻辑[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42(09):167-170.

[5]李学荟.《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设计与教学反思[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6):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