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李智林
420222198712032515
摘要:机电一体化技术凭借其高自动化水平,能够达成智能化控制与检测功能。将该技术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可显著提升作业整体成效。本文聚焦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优势展开探讨,详细论述了各类相关技术。通过深入分析,具体阐述了机电集成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实际应用情况,包括在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操作系统等方面的集成应用,有效提高了工程机械的性能与效率。此外,本文还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指出其将朝着更高程度的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以期为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工程机械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应用趋势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智能化技术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各个领域的发展之路,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始终在推动产业升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下,制造业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等诸多挑战,传统机电一体化技术已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高速需求。在此背景下,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迫在眉睫。这种融合不仅是技术的简单叠加,更是实现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等多种技术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突破口。通过融合,能够打造出更智能、高效、精准的制造体系,大幅解放人力,让劳动者从繁重、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全身心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进而全方位提升生产力与生产效率,为制造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深度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新兴技术,它融合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理论、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旨在实现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在功能、结构与控制上的有机结合,从而打造出更高效、智能、灵活的系统与产品。从发展历程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并非一蹴而就。早期,机械与电子技术相对独立发展,随着工业生产对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二者开始逐步融合。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为机电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70年代,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使得电子元件小型化、集成化,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此后,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不断进步,进一步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迈向新高度。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其一,智能化,借助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与算法,系统能自动感知环境变化、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实现自适应控制与智能操作。其二,自动化,可按照预设程序自动完成复杂任务,减少人工干预,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稳定性。其三,柔性化,能快速适应不同生产需求与产品规格变化,通过调整程序与参数,实现多种产品的生产切换。其四,系统化,将机械、电子、控制等子系统有机结合,各部分协同工作,发挥整体最优性能。在应用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渗透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众多行业。在工业生产中,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设备大幅提升了生产精度与效率;在交通运输领域,新能源汽车的驱动与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等均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随着科技持续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不断创新发展,为各行业带来更多变革与突破。
2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意义
从生产效率层面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极大提升了工程机械的作业速度与精准度。传统工程机械依赖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且在复杂作业环境下难以保证动作的精确性。操作人员受限于自身经验与反应速度,面对突发状况或高精度作业要求时,往往力不从心。而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后,借助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与智能算法,设备能自动感知作业环境、精准定位目标,并按照预设程序快速、准确地完成各项任务。例如,在大型建筑工地的土方作业中,配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挖掘机可根据地形数据自动调整铲斗动作,实现高效挖掘与精准堆放。其液压系统与电子控制系统协同工作,能根据土壤硬度、挖掘深度等因素实时调节挖掘力度与速度,大幅缩短了工期,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在产品质量保障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实时监测与反馈机制,它能对工程机械的各项运行参数进行精准控制,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能迅速做出反应,调整运行参数或发出警报,避免因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导致的产品质量缺陷。以混凝土搅拌设备为例,机电一体化系统可精确控制原材料的配比、搅拌时间与速度。在配比环节,电子计量装置能将水泥、砂石、水等原材料的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搅拌过程中,传感器实时监测搅拌罐内的物料状态,系统根据反馈信息自动调整搅拌轴的转速与搅拌时间,保证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满足工程建设对高品质材料的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还显著增强了工程机械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智能监控系统能实时监测设备的温度、压力、振动等关键指标,提前预警潜在故障,便于及时维护保养,降低设备突发故障的概率。在大型起重机的运行过程中,温度传感器持续监测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部件的温度,一旦温度超过安全阈值,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自动降低设备运行功率或停止运行,防止因过热导致设备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同时,自动保护装置可在危险发生时迅速切断电源或采取制动措施,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例如,当起重机出现超载情况时,限载装置会立即启动,停止起升动作并发出警报,避免因超载导致起重机倾覆等严重后果。
3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3.1数控机床的应用现状
数控机床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典型代表,凭借其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的特点,已成为现代工程机械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在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应用范围来看,数控机床在工程机械各类零部件的加工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结构复杂的工程机械关键部件,如发动机缸体、液压阀块、传动轴等的制造中,数控机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大型挖掘机的发动机缸体加工为例,其内部复杂的油道、水道以及高精度的安装面,传统机床难以满足加工要求,而数控机床通过多轴联动、高精度定位等功能,能够精确完成孔系加工、平面铣削等工序,确保缸体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为发动机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在技术水平方面,国内数控机床行业不断取得突破。高精度、高速度的数控系统不断升级,如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在复杂曲面加工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可实现一次装夹完成多面加工,减少加工误差和装夹次数,提高加工效率和精度。同时,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数控机床的操作更加便捷、高效。例如,通过自适应控制技术,机床能根据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磨损、材料变化等因素,自动调整加工参数,保证加工质量的稳定性。然而,我国工程机械领域数控机床的应用仍存在一些挑战。在高端数控机床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部分核心零部件如数控系统、主轴等依赖进口,制约了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的步伐。此外,数控机床操作和维护人才短缺,部分企业员工对先进数控机床的功能和编程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影响了设备的充分发挥和高效利用。但随着国家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推进,数控机床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前景依然广阔。
3.2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现状
在工程机械行业迈向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的进程中,工业机器人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与灵活的适应性,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当前在行业内的应用正呈现出蓬勃且多元的发展态势。从应用场景来看,工业机器人已深度渗透到工程机械制造的多个核心环节。在焊接作业中,工业机器人凭借精准的轨迹控制与稳定的焊接参数输出,大幅提升了焊接质量与效率。以工程机械大型结构件的焊接为例,传统人工焊接易受疲劳、技能水平等因素影响,导致焊缝质量参差不齐,而焊接机器人通过预设程序与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能确保焊缝均匀、牢固,有效减少焊接缺陷,提升产品整体强度与可靠性。在装配环节,工业机器人可快速、精准地完成零部件的抓取、定位与组装,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缩短装配周期,降低人工装配带来的误差与风险。在喷涂作业里,机器人喷涂能实现漆膜厚度的均匀控制,避免人工喷涂常见的流挂、橘皮等质量问题,同时减少涂料浪费与对操作人员的健康危害。技术层面,工业机器人不断迭代升级。多关节机器人凭借其灵活的运动自由度,能轻松应对复杂工件的加工需求;协作机器人则以其安全性高、易于部署的特点,实现了与人类操作人员的近距离协同作业,提升了生产的柔性与效率。此外,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工业机器人的融合应用日益广泛。借助机器视觉系统,机器人可实现对工件的精准识别与定位,即便面对形状各异、摆放杂乱的零部件,也能迅速完成抓取与装配;人工智能算法则赋予机器人自主学习与优化的能力,使其能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自动调整作业参数,进一步提升生产质量与效率。不过,工业机器人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机器人购置与维护成本较高,对中小企业而言资金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专业操作与维护人才短缺,制约了机器人应用效能的充分发挥。但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成本的逐步降低,工业机器人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4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4.1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在工程机械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下的工业机器人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智能化程度将大幅提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工业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决策能力。例如,通过强化学习算法,机器人能根据实际作业情况自主优化路径规划、工艺参数,减少对固定编程的依赖,适应动态生产环境,在复杂多变的工程机械制造场景中实现高效作业。协作化趋势愈发明显。未来工业机器人将更注重与人类的安全协同作业,通过力控传感器、动态避障算法等技术,实现毫秒级急停与精准力反馈,保障人机交互安全。在工程机械装配、调试等环节,人机协作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柔性化与模块化设计成为主流。为适应工程机械产品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需求,工业机器人将采用模块化机械结构,可替换末端执行器,配合自适应控制系统,实现快速换型与灵活生产。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还能实现生产线虚拟调试,大幅缩短部署周期。此外,工业机器人还将朝着网络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通过5G、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远程监控与实时数据同步,同时采用新型驱动系统与轻量化材料降低能耗,助力工程机械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2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动下,数控机床正朝着智能化、高精度化、复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智能化方面,数控机床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实现加工参数自主优化、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及预测性维护,减少人工干预,提升生产灵活性与效率。高精度化上,通过应用直线电机、光栅尺等先进部件,以及误差补偿技术,机床定位与重复定位精度持续提升,满足航空航天、精密模具等领域对超精密加工的需求。复合化趋势下,车铣复合、五轴联动等机床将工序集成度大幅提高,减少装夹次数与加工时间,降低成本。绿色化方面,数控机床将采用节能设计、环保材料,降低能耗与排放,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再制造与循环经济模式也将逐步推广,延长设备生命周期。
结束语:
机械与电子技术的精妙融合,如同为现代工业发展注入了智慧基因,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大放异彩,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工程机械装备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更是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力量,全方位保障了生产运行在性能、效率和质量上的卓越表现。对于设计者而言,肩负着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各类创新方法,深度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精髓与应用要点。唯有如此,才能精准且高效地把这项技术融入工程机械装备的设计与制造中。
参考文献:
[1]黄小华.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021,52(4):165-166.
[2]肖耀宇.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国设备工程,2023(16):212-214.
[3]巴翠.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国设备工程,2022(3):181-182.
[4]孟凡旭,李海涛,李小雷.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2,12(12):92-93.
[5]白长明.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2(4):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