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际化视野下商科人才培养策略的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王萍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3

引言: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贸易往来、资本流动和技术传播规模与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之水平。数字技术的腾飞,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更是深刻重塑着全球的产业格局,催生了众多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在此大环境背景下,商科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是否可实现高质量培养将直接关乎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战斗力。因此,本文立足于国际化视野,探讨商科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与核心挑战,基于协同创新提出商科人才培养的破局之道。

一、 国际化视野下商科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与核心挑战

全球化浪潮推动生产要素跨国配置,企业运营边界极大拓展,对商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全球视野、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并熟知国际商业法则、ESG 准则、地缘经济等;而且,数字经济催生出更多全新业态和模式的衍生,作为新商科人才只有具备足够的数据分析能力、敏捷创新思维,方能解决复杂的跨界商业问题。但遗憾的是,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却较为滞后,主要体现在如下:

(一)供需错位

当前,传统商科课程体系远远滞后于全球产业实践前沿。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货币转型、跨境资本流动等新兴议题层出不穷,正逐渐改变着金融行业格局,决定着行业在高风险下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1]。然而,这些在传统商科课程体系中的融入明显不足,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产业需求不接轨。进入职场后,毕业生往往会欠缺实践能力与复合知识结构,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更易处于劣势地位。

(二)资源割裂

高校、企业、政府、国际组织等主体在商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本应形成紧密的协同关系,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导致各方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得到高效的整合利用。尤其是海外名师的讲座和指导、真实经典的跨国案例、顶尖企业的实习机会等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都极其重要,但由于各主体之间存在协同层面的不足,导致很多教育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人才培养质量随之受限。

(三)文化张力

在国际化课程中,本土价值引领与全球视野的融合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国际化课程往往过于注重西方文化和商业理念,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如此,学生则会在潜意识中疏离本土文化,无法将本土文化的优势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融合不足,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环境时,其文化适应力较弱,难以快速融入并开展相关工作。

(四)评价单一

当前的人才评价标准过于偏重学术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在全球化商业环境中,全球领导力、跨文化团队协作、商业伦理等这些软性能力的评估更显重要。它们能够帮助学生在跨国企业中发挥引领作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有效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这些软性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培养重视,导致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面临诸多突破困境。

二、协同创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破局之道

协同创新理论强调多元主体间的深度整合,以共同目标为指引,通过知识、资源、行动的融合,实现“1+1>2”的创新效应 [2]。在国际化商科人才培养中,协同创新被视为打破教育壁垒,构建开放、动态、共生教育生态的破局之道。

(一)构建“四位一体”育人共同体

在商科人才培养中,主体协同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门应牵头,搭建一个由学校、企业、国际顶尖商学院以及政府与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育人共同体。首先,学校可与跨国企业、国际金融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在实习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中共建真实跨境商业项目,将课程与实际商业环境紧密结合,并可邀请企业高管担任产业教授,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估,从而使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和了解行业前沿。其次,通过与国际顶尖商学院合作,建立学分互认、联合学位、在线课程共享机制,推动教师互访、合作研究。比如,共同开发可聚焦于全球商业趋势、新兴市场分析、跨境金融创新等前沿领域课程,融入国际案例与本土实践,使学生在全球视野下掌握商业运作的核心逻辑。最后,政府应做好政策指导和资源倾斜,为人才培养提供强大后盾,而研究机构参与其中则可提供前沿洞察,共同制定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标准。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引入国际组织的培训资源和认证体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全球治理视野和实践机会。

(二)打造“虚实融合”的全球学习场域

在资源整合方面,学校应致力于打造一个“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首先,要大力整合全球智力资源,建立“旋转门”机制,吸引具有丰富国际经验的业界精英和国际学者加入师资网络;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如扩展现实(XR)和元宇宙,打造沉浸式的虚拟课堂,使学生可无缝接入全球顶尖讲座和商业场景 [3]∘ 其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势,通过建设“国际化商业案例共享中心”,收集整理跨国并购、市场准入等真实案例。比如,与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全球开店等平台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跨境电子商务实战环境。此外,优化文化体验资源,强化“在地国际化”,在校内营造多元文化社区,通过高质量的海外学习、实习、志愿服务项目,面向学生开展深度的商业文化浸润。

(三)构建“评价- 反馈- 迭代”的闭环系统

在机制创新方面,学校应构建一个“评价 - 反馈 - 迭代”的闭环系统。建立由行业顾问委员会主导的课程评估与快速迭代流程,确保教学内容紧贴全球商业脉搏与科技变革。比如,及时纳入生成式 AI 的商业应用伦理等前沿内容,使课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多元化评价机制则采用案例分析、跨国团队项目答辩、模拟商业谈判、文化适应力评估等方式,重点考察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核心素养,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同时,学校还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协同项目,完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参与协同创新的实际成效纳入高校、教师、企业等各方绩效考核与声誉评价体系之中,以此推动协同创新的深入、可持续进行。

结论:面向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化新时代,商科人才培养必须摒弃封闭模式,转向开放协同。通过构建深度融合的“校企政研国际”育人共同体、打造虚实结合的全球资源网络、建立灵活创新的长效机制,方能有效破解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培养出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精通规则与勇于创新、善于协作与引领变革的新时代国际化商业领袖。

参考文献:

[1] 郭磊磊 , 李粉红 , 周小婷 . 国际化视野下校企协同培养新商科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及深化 [J]. 高教学刊 ,2022,8(17):6-9,13.

[2] 钱春楠 . 数字经济视角下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J]. 中国电子商情 ,2025(10):121-123.

[3] 吕白 , 姜苑, 陈海宁, 等. 科教兴国战略下新商科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教育进展 ,2022,12(12):5636-5641.

[4] 叶红春 , 陈奇 . 新商科背景下经管类大学生培养”五位一体”模式构建研究 [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8):36-38.

作者简介:王萍1971.07, 女, 山东省滨州市, 汉族,教育学,副教授,研究生。

课题信息: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四五” 规划2025 年度课题《国际化视野下商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KJYKT-250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