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政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深度融合与实践路径

作者

叶丽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城关小学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功能,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当前,如何将抽象的思政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数学教学实践,使数学课堂成为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阵地,是亟待解决的教育课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试图构建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二、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2.1 理论依据

课程思政的理论根基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健全人格。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出,学科知识体系中天然包含文化与价值属性,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结晶,其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应用场景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

2.2 现实意义

从育人目标看,数学课堂中的思政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学科特性看,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可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理性思维;从教育生态看,课程思政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符合新时代“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趋势。

三、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系统挖掘

3.1 数学史中的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通过梳理教材内容发现,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与数学家故事是最直接的思政载体。如《九章算术》中记载的方程解法、“鸡兔同笼”等问题,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的先进性;刘徽“割圆术”中极限思想的萌芽,展现了古人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在“圆的周长”教学中引入祖冲之的研究历程,可使学生在感受数学成就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3.2 数学知识中的辩证思维与哲学智慧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例如,“正负数”的教学可引申出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可能性”知识的讲解能引导学生用概率思维理性看待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3 数学应用中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导向

在“统计与概率”“百分数”等章节,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数据案例,如环保监测数据、经济增长指标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例如,通过分析家庭用水量数据,开展“节水行动”主题实践,将数学运算与环保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与教学策略

4.1 情境浸润:创设生活化思政教学场景

通过构建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数学问题。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设计“超市购物”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计算商品价格、找零过程中,学习合理消费、诚信交易;在“测量”单元教学中,以校园绿化面积测量为任务,渗透生态保护理念。

4.2 文化渗透:以数学史为载体开展价值引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数学史内容,将知识传授与文化传承结合。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介绍中国古代“算筹”计数方法和《孙子算经》中分数应用的记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展示中国剪纸、古建筑中的对称美学,增强文化自信。

4.3 实践体验: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化思政认知

设计跨学科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践行思政理念。如开展“校园垃圾分类数据统计与分析”项目,学生需运用数学知识收集、整理数据,通过分析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案例实证分析

5.1 案例一:《三角形的稳定性》课程思政设计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培养工程思维与责任意识

思政融入:展示赵州桥、埃菲尔铁塔等建筑中三角形结构的应用,讲述工程师设计时对安全性、耐久性的考量;组织“搭建承重桥梁”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优化结构设计,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5.2 案例二:《百分数》课程思政设计教学目标:理解百分数的实际意义,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思政融入:引入“双十一购物节折扣”“银行存款利率”等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计算折扣金额、对比理财收益;开展“家庭月度消费调查”活动,分析消费结构合理性,讨论“冲动消费”的危害,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与反思

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发现,课程思政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85% 的学生表示通过数学史学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78% 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但同时也存在教师思政素材开发能力不足、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等问题。未来需加强教师培训,建立“知识掌握 + 价值内化 + 行为外化”的多元评价机制。

七、结论

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既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育人功能的本质回归。通过系统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创新教学策略,能够实现数学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塑造的双向赋能。未来,随着课程思政研究的深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化教学工具在思政融合中的应用,构建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的小学数学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