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农村初中数学学习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
王海燕
吉林省通化县振国学校
摘要:本文聚焦双减政策背景下农村初中数学学习问题情境创设现状,分析农村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力量薄弱等挑战,提出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构建问题情境、运用数字技术拓展创设途径、促进学科融合等策略,探索农村初中数学问题情境优化路径。本文希望能够帮助农村初中教师提升问题情境创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促进农村数学教育质量提升。
关键词:双减政策;农村初中;数学问题情境
引言: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成为教育改革重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面临新挑战。受限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问题情境创设仍存诸多难点。文章聚焦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数学学习问题情境创设实践,探索适合农村学生认知特点且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具体策略,为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一、探究农村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与挑战
问题情境缺乏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与学习兴趣。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有限,创设问题情境能力欠缺,难以设计出既符合课程要求又能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情境。受教育资源制约,农村学校数字化教学设备不足,限制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问题情境创设可能性。师生互动不足也制约着问题情境生成,课堂互动氛围不活跃,学生参与度低,难以形成良性互动探究环境。
农村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对问题情境理解能力有限,给教师创设适切问题情境带来难度。双减政策实施后,农村初中数学教师面临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压力,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创设高质量问题情境,成为一项挑战。跨学科融合意识缺乏导致问题情境单一,未能充分利用其他学科资源丰富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也影响创设积极性,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投入问题情境研究与实践。
二、构建农村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与方法
针对农村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挑战,可采取多元创新策略与行之有效方法。基于农村学生生活经验构建问题情境,将农业生产、乡村建设、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数学教学,增强学生亲切感与认同感。注重培养教师问题情境创设能力,通过组织校本研修、集体备课、案例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设计能力。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促进城乡教师交流合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优势,开展实地测量、观察记录等实践活动。整合现有设备资源,通过简单工具模型创设生动问题情境,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充分利用国家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引入微课、动画等多媒体辅助工具。鼓励教师运用手机等便携设备记录农村生活场景,建立本土化数学问题情境资源库,强化师生互动促进问题情境生成,创设开放式问题讨论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1正数和负数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创设农村气温变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记录本村近一周早晚气温,观察气温变化规律,引入零上零下概念,让学生分享农作物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如水稻秧苗适宜生长温度15至35摄氏度,低于或高于此范围会影响生长,通过此情境自然引入正数负数概念。然后设计村庄水库水位变化情境,以水库正常水位为参照,涨水时用正数表示,降水时用负数表示让学生理解数轴模型,还可利用农村地形高低差异创设情境,如以村委会海拔高度为基准,计算周边各处地势高低,用正负数表示。组织学生考察当地农产品交易情况,以成本价为基准,赚钱表示为正数,亏损表示为负数,帮助学生理解正负数实际应用。结合天气预报中气温变化趋势,让学生预测判断未来几天温度走向对农作物影响,既巩固正负数概念又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利用正负数解决农村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创新。
三、优化农村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路径与实践
构建校本问题情境资源库,鼓励教师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地方特色开发具有农村特色问题情境素材,形成系统化结构化资源体系。开展问题情境创设专题研究,组织教师围绕问题情境创设开展行动研究,记录反思教学实践,通过老带新结对帮扶机制,促进青年教师问题情境创设能力提升。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建立县域内城乡学校结对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组织区域性教研活动,交流问题情境创设经验,加强家校社协同合力邀请家长参与问题情境素材收集,挖掘家庭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数学元素。联系当地企业、合作社等社会资源,提供真实情境素材,探索信息技术赋能问题情境创设新模式,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突破农村教育资源局限。鼓励教师运用简易软件工具制作情境图片、动画等可视化材料,建立问题情境创设激励机制,将问题情境创设纳入教师考核指标给予适当激励。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13.1.1轴对称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创设探索乡村建筑轴对称美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观察农村传统建筑特点,如窗花剪纸、屋顶结构、庭院布局等,引导发现其中轴对称现象。组织学生收集村中具有轴对称特点建筑照片或实地测绘,讨论轴对称概念与性质。让学生分组调查村中祠堂、牌坊等传统建筑结构,测量记录关键点距离验证轴对称图形特性,设计美化乡村公共空间项目,要求学生运用轴对称原理设计村口标识、文化广场布局、公园绿化方案等,将数学知识与乡村振兴实践结合。引导学生观察农作物种植排列方式如整齐排列麦田、菜畦等轴对称现象,通过测量验证其数学原理。利用农村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中轴对称图案让学生分析其轴对称线位置与特点,组织轴对称在农村生活中应用主题调查,让学生发现农具设计、田间灌溉系统等蕴含轴对称原理地方。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现状与挑战,探索构建符合农村学生认知特点问题情境创设策略与方法,优化问题情境创设实践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创设途径,促进学科融合,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策略,有助于克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制约,实现问题情境创设质量提升。未来可进一步关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与问题情境创设融合发展,探索更多适合农村特点教学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罗涛.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理解力提升[C]//第二届教育创新发展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5:1-5.
[2] 王爱凤.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8.
[3] 陈露.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问题情境创设能力提升措施简析[J]. 教育,2021(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