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多子女家庭德育困境的破解路径

作者

薛燕

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口发展策略的不断变化,多子女家庭的数量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相对于独生子女,多子女的家庭结构更为复杂,在亲子关系、同胞竞争、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着前所未有的问题。许多家长在育儿理念、精力分配和育儿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很多的问题,因此,怎样有效整合三方的教育资源,回应多子女家庭的特定需求,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教联体”是近年来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的探索,旨在突破目前教学困境,实现“资源集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理念。为此,在初中道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以“教联体”实践为依托,寻求家校社合作视角下的多子女家庭德育教育的困境对策。

一、多子女家庭德育的现实困境

(一)家庭德育资源匮乏与分配失衡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家庭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家长在学生身上投入的情感、时间和精力等有限的资源,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年龄较小的学生对身体护理要求较高,而年龄较大的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精神、情感上的要求更加的复杂与紧迫,这样的要求往往会让家长处于一种“两难”的状态,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且很多家长由于缺少科学的教育手段,常采取“粗暴比较”“强制谦让”等手段,导致亲子之间的妒忌、疏远,削弱子女对教育的信心与公平,很多家长忙于应付各种事务,很难对每一个儿童的个别需要进行研究,往往“一刀切”地进行教育,造成德育的实效不高。

(二)学校协同机制缺失与回应不足

在目前的家校社合作体系中,学校这一专门的教育组织无法对多子女家庭的特殊需求做出有效回应,其面临的两难问题是聚焦不够和协作失效。学校德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其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和组织都是以共性问题为基础,缺少对特殊的“多子女”结构缺乏关怀。其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方式落后,效率低下。目前,师生之间的交流大多停留在基础的问题上,如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学校生活等,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不甚清楚。这就造成家校的合作只停留在表层,没有能够建立起平等、互信、共商的深度协作,这就造成校的专业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进入到家庭中,形成了协同壁垒[1]。

(三)社区支持体系薄弱与功能缺位

在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中,缺少一套以家庭教育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由于缺乏专业的育儿指导站、家长学校、儿童心理服务中心等实体组织,不能为处于困境中的多子女家长提供及时、方便、专业的咨询与帮助。在面对来自同辈的激烈竞争和养育压力时,家长们常常找不到有效的帮助,仅凭自己的经验和不正规的途径来获得信息,其结果很难得到保障。其次,在多子女家庭中,缺少有组织的联谊、互助活动,没有良好的德育平台让多子女家庭能够互相交流经验,缓解压力。

二、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德育困境的破解路径

(一)整合多元资源,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在家校社协同的视角下,破解多子女家庭德育困境成为我国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教师可依据多子女家庭特性,开展针对性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更高远理想,依靠交流合作,让多子女家庭学生健康成长,在学校德育建设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在教学目的与方式上达成协调统一,利用家长会、家访、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联合多子女家长与社会教育工作者,强化家长对孩子差异化的重视与指导,以解决多子女家庭在教育中易出现的资源配置和情绪不平衡问题。

在初中德育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地区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地区特点,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艺术教育项目,同时借助学校的校史馆、图书角、科技馆等场所,构建渗透性德育环境,营造“处处皆有德育,处处皆能育人”的氛围,教师还应加强道德教育的信息化应用,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手段,动态更新道德教育资源,契合多子女家庭个性化需求,促进各方实现实时互动。

(二)强化家校沟通,形成德育合力

在家校社协同视域下,教师要积极地进行角色转换,做好资源的整合者,做好实践的促进者。初中教学阶段,德育教师应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与家长讨论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共同筹划对策,积极推进德育课程活动的设计,把多子女家庭的问题融入到德育教学内容中,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不仅就学习成绩进行交流,还可以了解家庭结构、子女交往方式等相关的背景资料,将学生的行为和家庭的变迁相关联,并提出“情感确认”和“专属时间”等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家长由“告知”向“合作”转变[2]。

例如,在教学德育《快乐和谐的家庭》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平台,事先组织家长参加网上的课程知识讲座,使家长对教材中有关亲情的含义,以及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帮助家长检讨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并对其进行调整。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家长,平时要注重用行动来表达爱意;当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要用最直接的方式来处理,而是要根据教科书上提倡的沟通、理解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一次冷静的讨论,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在家里应该养成什么样的良好的道德行为,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

(三)拓展社区支持,拓宽德育实施渠道

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德育教育,初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首要举措是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支持中心”,设立固定场所,引入专业社工或聘请退休教师、心理咨询师轮值,为多子女家庭提供“出门即达”的育儿咨询、冲突调解和情绪疏导服务,让家长面临教养压力时能有便捷可靠的专业求助渠道。其次,教师可以联合社区定期组织“亲子邻里节”、“多子女家庭互助沙龙”等活动,创造家庭间交流教养经验,有效打破“孤岛”状态,降低家长的焦虑感 [3]。

例如,社区应充分盘活社区文化站、图书馆、绿地等公共空间,与学校合作开发特色实践项目。在社区图书馆开展“兄弟姐妹故事会”,在社区草坪组织“家庭协作园艺角”,或设计需要多子女家庭共同完成的社区微公益任务,将抽象的德育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社区实践,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习得责任、合作与包容。通过将社区从“旁观者”转变为“资源提供者”和 “活动组织者”,能够有效补齐家校社协同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为多子女家庭构建一个温暖有力的外部支持生态。

结束语

多子女家庭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难以依靠单一主体独立完成,需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新型协同教育生态。学校应从“教育权威”转向“赋能伙伴”,家庭需由“被动承受”转向“主动学习”,社区则应由“空间场所”转向“支持平台”,共同推动科学育人水平的提升。只有通过多方协同、资源融合与机制创新,才能使每个孩子在关爱与智慧的环境中成长,培育具有健全人格与丰富心灵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薛陈曦 . 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的班级德育生态圈构建路径 [J]. 求知导刊 ,2025,(18):116-118.

[2] 李小斌 , 靳四红 .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模式下学校德育机制构建研究 [J]. 宁夏教育 ,2025,(06):14-15.

[3] 王金叶 . 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班级德育管理策略探析 [J]. 华夏教师 ,2025,(0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