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货币供给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作者

柳懿哲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省郑州市 450016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经济快速发展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由于市场经济的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无全局意识,因此会时常出现市场失灵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后,市场无法自动解决,因此需要外界力量加以规范与调节,其中非常重要的力量就是政府干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备,中国政府开始运用西方政府成功的货币财政政策经验调控经济,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但是随着国际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各国调控经济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判断经济政策的效果及影响程度并使经济政策达到预期目标,成为决策者越来越关心的非常必要的内容,成为政策制定者的理论依据。所以,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与测算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2 模拟实验总结

在上半年市场的运行中,由于多家企业生产产品过剩,导致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下降,招聘员工减少,大量家庭面临被动失业,故对产品的购买欲望不强,市场经济活跃度较低。为改善这一现象,央行前期希望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增加长期稳定的资金供应,以支持实体经济,希望引导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更多的贷款,并且政府也联合房地产部门给一些被动失业的人提供工作。但这样小幅度的政策调整对经济的影响甚微,市场的物价出现持续下降的情况,家庭购买欲望较低,同时也影响了股票市场的交易,导致出现恶性的价格竞争。大部分企业利润的很低甚至出现亏损,继而减少生产甚至有的企业面临停产,导致大量家庭还是处于被动失业的处境。

为了改变这一处境,央行相对应的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政府也给家庭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家庭的资金充足,为了防止家庭消费减少,央行开始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释放了更多的资金,使货币供给量增加。这样一来降低了各企业的融资成本,使企业可以增加产量,同时也会为家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家庭的收入;二来家庭收入增加也会带来消费的增加,会刺激市场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来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连续两期的政府和央行给市场释放了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市场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这也导致了市场当前的流动资金过多,故接下来政府减小了对市场商品的大规模采购力度,而企业仍然可以维持较好的盈利状况。

3 货币供给的影响

3.1 货币供给在模拟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影响

从模拟的实验中可以看出来,增加货币供给量,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在短期内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增加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内,企业获得资金更容易,可以增加投入,提高产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在中期,货币供给量小幅度的增加使市场的生产和消费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刺激,鼓励了市场的生产和消费,企业股价水平也会提高,并且物价水平与企业股价水平趋于稳定的状态,使市场经济逐渐趋于均衡。

但是,如果后期在维持经济均衡时增加货币供给,可能会破坏经济均衡、导致通胀、导致房价上涨等,还会使产品市场产能过剩。而企业意识到市场的真实需求后,可能会会减产,裁员,这样的话经济就会陷入萧条。

3.2 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在于一个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量对物价总水平有直接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货币的充裕导致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而货币的短缺则相反,货币数量理论解释了这种影响。当物价总水平上升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消费者更容易获得资金而导致的需求过多。政府对此的反应往往是出台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限制消费者获得资金的容易程度。政府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限制获得资金。这种限制的效果进一步说明了货币供给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因为这种策略通常会迫使物价水平下降。当一国的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时,由于资金渠道不易获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趋于保守,导致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下降。需求减少的结果就是伴随着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

3.3 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

信贷创造货币的过程还影响了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利率又影响了储蓄、投资。实体意义上的利率由实物储蓄决定,当经济体当期消费减少储蓄的物资增加,利率下降,当期消费增加可供储蓄的物资减少,利率上升。在货币供应的一个层次,当中央银行向银行间市场注入基础货币,银行间货币供给增加,市场利率下降,银行信贷资金变得宽裕,此时企业贷款变得容易。当中央银行向银行间市场回收基础货币,银行间市场利率上升,银行信贷资金变得紧张,此时企业贷款变得困难。

反向来看,当经济出于上行期,经济体有了大量投资机会,企业信贷需求旺盛,启动了信贷驱动的货币供应扩张。当经济体出于萧条期,投资风险较大,企业信贷需求萎缩,银行也不敢放贷,甚至居民只会持有现金而不敢存放银行,此时就会出现“流动性陷阱”,此时利率已经很低的时候,央行再多释放基础货币,因为需求已经远远小于供给了,所以利率下降不明显,甚至根本不下降,这个时候,央行的货币政策就近乎实效了。当经济严重衰退,大量债务偿还,货币供应严重收缩,也可能出现利率上涨。

3.4 货币供给与经济结构

货币供给量不是同步传导到经济中所有主体,信贷资源的可获得性也不均等,最先获得新增信贷资源的群体会享受到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好处。同样的人同时获取信贷资源去消费,先去市场消费的人会在物价还未上涨的时候获得产品,而一旦市场没有对应的物资之后,就会抬高同等商品的价格。这部分商品持有方也获得了价格上涨的好处,这些人收入增加,由于消费结构没有变化,就会增加支出,增加消费。物价上涨相当于降低了其他货币持有人的购买力,强迫其他货币持有人降低当期物资消费,增加物资储蓄,即“强制储蓄”,一部分用于了贷款方的投资,一部分用于被采购商品的持有方的当期消费。如果信贷扩张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资本形成更高的生产力为社会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将带来了实质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但是这个过程往往滞后,通常物价会短期上涨。

当央行突然大量货币发行,伴随着大批项目拿到贷款后启动,进入原本均衡的实体经济,首先受益的是项目相关行业和人群,那些参与不到这些项目的货币持有人将承受物价上涨的后果,相当于财富再分配。由于各种商品接触信贷资金有先有后,相对价格总是发生变化,从而货币供应机制对生产结构产生影响。不同的群体参与信贷活动程度不同,所以货币供给过程也影响了收入的分配。

参考文献

[1] 吴峻远 . 二级银行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货币供给 [J]. 商场现代化 ,2019,(01):104-105.

[2] 吴丕斌 . 加快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货币供给机制 [C]// 国情报告第三卷 2000 年(上).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司 ;,2012:69-76.

[3] 吴丕斌 . 加快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货币供给机制 [J]. 宏观经济管理 ,2000,(01):25-28.

[4] 胡海鸥 . 市场经济中的货币供给不需要“ 物资保证”[J]. 四川金融 ,1998,(12):23-26.

[5] 李天德 . 中国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供给调控模式比较 [J]. 南亚研究季刊 ,1998,(01):63-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