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校志愿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孙振邦 廖勃宇 辛胜男 李旭东 姚泓名 万雷

(牡丹江医科大学 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志愿服务能够在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任务的同时,扩大大学思想和政治教育的内涵。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高校通过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自“三全教育”模式推出以来,其影响力得到了广泛扩展。本文以“三全育人”视角为基础,对高校志愿服务模式进行了创新研究,发现了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瓶颈和障碍,并提出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创新性解决对策,为高校志愿服务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为相关领域学者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 高校志愿服务 模式创新

引言

“三全育人”模式强调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方法,自提出后便广泛推广。高校志愿服务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大学生以自身能力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1]。怀着爱心和责任心的大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组织起来,运用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自身技能去服务社会,创造价值。“三全育人”与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要求与理念和当今时代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在进行广泛文献审阅和综合现有资料的过程中,该研究利用“三全育人”观点研究探讨了高校志愿服务模式的创新,发现了当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志愿服务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概况

随着社会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我国的志愿者精神正继续发展和改进。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坚力量,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支持,各方为他们提供实践平台和资金支持。尤其是常与高校大学生对接的街道社区、村委会和敬老院等都愿意为他们提供实践平台,政府各部门也乐于提供资源帮助和资金支持。在各大高校带领指导下涌现出各种青年志愿服务社团组织,各高校也为其积极设立专门的管理和指导部门,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2、国外研究概述

国外高校的志愿服务已经建立起有序的组织体系和系统化模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运作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步向着法制化、政府化、机制化、全民化和社区化的道路发展。在国外发达国家,志愿服务被高度重视,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社会效益显著。

国外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而我国在志愿服务方面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着问题和挑战。未来,我国或许能从国外的经验和做法中汲取启示,加强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加速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同时,借助国际合作和交流,实现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和经验互通。

二、高校志愿服务的意义及价值

高校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奉献社会的重要方式,彰显社会文明水平。高校的志愿服务实践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变化的“三全育人”理念相契合。以“三全育人”视角来研究高校志愿服务模式的创新,能够提高当下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责任感、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高校的德育工作融合,共同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修养。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积极创新是志愿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需遵循“三全育人”理念,以确保其持续发展,在建设更好的社会中发挥长期作用。

1.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深入了解社会的多元化,提升社会体验和与人沟通交流的技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互动,参与跨文化沟通与合作,可以增进对他人差异的理解和包容。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大学的志愿服务不仅助力学生在品德、智力、身体、审美、劳动等方面全面发展,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观念,由此激发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个人目标,创造个人价值。

2.对社区的重要意义

学生们积极参与改善社区人居环境的倡议和活动,在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当前环境状况后,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通过宣传、广播等方式,将垃圾分类和日常环境保护基本知识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以“三全育人”为背景开展主题讲座和系列文化活动,倡导“三全育人”理念,培养社区文化和社会责任。这些服务活动有助于激发社区居民的活力,推动社区繁荣和发展,提升社区文明水平和社会凝聚力。

3.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依托社会资源开展的实践活动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种高校与社会合作的模式不仅助力于双方共同成长,还促进了大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对于弱势群体而言,这帮助他们改善了生活品质,给予他们所需的关怀,向他们伸以援手,有助于构建社会和谐。这种支持不仅令受助者受益匪浅,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在生活中培养自信和幸福。

高校志愿服务的模式创新是以提升青少年思想素质、培养奉献精神、责任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思想的高校志愿服务模式创新,有助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当代青年。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志愿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育全员性目标的落实不足与专业能力需求的提升

当前,高校的志愿活动主要专注于提供社会基础服务,如社区关怀、教育支援、环保行动等,形式单一且教育内涵挖掘不深。鉴于此,亟需构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志愿服务模式,以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为驱动,促进全员参与,深化教育效果,培养综合能力强和思想境界高的志愿者。

2.管理体系不健全与全程育人理念的不够深化

一个有效的志愿服务管理系统对于活动的有序进行至关重要。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团队面临管理体系不完善、全程育人理念渗透不足的问题,导致活动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因此,需强化管理体系建设,明确指导方针,完善培训机制,确保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深入发展,体现全程育人的精髓。

3.志愿服务模式单一与育人意识的贯彻不够全面

“三全育人”强调资源整合,而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模式在资源整合、多元化发展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教育资源,导致育人效果受限。需要尝试不同的服务方式,增加志愿服务的多样性,提升网络应用的力度,确保“三全育人”理念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充分体现,提升教育成效。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志愿服务模式的创新路径

1、关于“三全育人”的理念深度阐述

“三全育人”核心理念聚焦于全员参与、全程覆盖与全方位发展,旨在促进当代大学生在知识积累、品德修养及能力提升上的综合进步[2]。通过超越传统学校教育范围,着眼于构建一体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形成强大的道德教育联合力量,建立起宏大的思想政治立体框架。

作为教育界的热点议题,“三全育人”不仅在国内广受瞩目与深入研究,亦在国际上引发共鸣[3],在国内的高等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与理论同步推进。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每一任领导人都对培养学生提出重要的指示和要求,加快发展教育理念。当前国内高校正在努力整合育人资源,探索实施有效措施以实现全面育人,从而形成合作育人的局面,进一步促进德育工作的进行。

从国外来看,尽管国际上尚未提出“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在国外的教育体系中也存在类似的概念,涵盖了广泛的知识学习、全面的品德塑造和全面的能力培养。在国际上,尽管全面教育的理解和应用因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而各有不同,然而,在全球教育领域,人们一致致力于培养具备知识、品德和能力的个体,这是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目标。因此,国外的教学方式或许可以给我们的大学生带来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

2、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校志愿服务模式创新路径

为促进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并培育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我们需要探索以下创新途径:

(1)持续强调全员的培养,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的队伍体系。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推动过程中,激活社团组织的活力,深化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扩大志愿者团队规模,并对团队进行有效培训和管理,也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因此管理模式应该和时代同步更新。为了确保志愿者团队的质量和能力不断提高,可以将志愿服务打造成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渠道,这也是他们回馈社会的有效方式。

(2)坚持发展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机制,推动全过程培养学生。为了让高校志愿服务得到持续性与长期有效性的保障,要让大学生的个人需求与志愿服务的价值目标同步,给他们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并让其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锤炼实践技能、实现自我价值[4]。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志愿服务评估体系,来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合理权益,推动志愿活动长效运行。通过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水平,寓教于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坚持全方位育人,不断拓展高校志愿服务的载体范围。在学院和大学志愿者的全面育人指导下,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层次深化、服务类型创新,以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全面培养志愿工作中的综合个人素质。当下社会经济、科技和信息技术都在快速发展,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需要不断创新,应用互联网来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创建志愿服务平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推动志愿者创新能力发展。并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长远的目光,积极树立志愿服务组织品牌。创新性地推行服务方案,打造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

五、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三全育人”的倡导提供的理念指导,但仍面临着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队伍管理体系不完善和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要不断研究志愿服务和育人的方法、开辟志愿服务和育人的新境界,探索高校志愿者模式的创新道路,打造并不断完善其的工作队伍体系、推进其工作运行机制的发展并不断拓展其载体范围,这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从而提升高校志愿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夏春秋.新时代提升高校志愿服务育人质量的价值、目标与路径[J].教育科学探索,2024,42(04):40-45.

[2]王红伟.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与效能提升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4,40(08):99-103.

[3]李沐曦.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22.DOI:10.27162/d.cnki.gjlin.2022.000390.

[4]龙冠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育人功能诠释与发挥路径[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2):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