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技术在陆军中型合成旅装备维修保障中的应用研究
李金剑
73051 部队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0
现代战场环境呈现高度复杂性与强对抗特征,对陆军中型合成旅装备的战场生存能力与持续作战效能提出严峻考验。装备维修保障作为战斗力生成的核心链路,其响应速度、作业安全性与资源投送精度直接制约着旅级战斗单元的战场恢复能力。在此背景下,以自主作业与智能感知为特征的无人系统平台展现出对传统保障模式的革新潜力。此类技术通过适应战场高动态、高风险区域,为缩短装备损伤恢复周期,提升保障体系韧性与人员生存率开辟了新途径。
一、无人技术在陆军中型合成旅装备维修保障中的优势
在陆军中型合成旅高度机动、快节奏的作战环境下,无人技术通过自主作业与智能协同能力,为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带来突破性变革。无人系统,如侦察无人机、排爆机器人能够深入核生化污染区、火力封锁区等高危战场环境,替代人员执行战损评估、未爆弹药处置和复杂地形抢修任务,显著降低维修人员伤亡风险,最大限度保存保障力量。同时,针对合成旅机动部署需求,无人机可快速定位受损装备并实时回传故障信息,大幅缩短抢修响应时间;无人地面车辆则能突破山地、丛林等复杂地形限制,精准投送维修器材或实施伴随保障,解决传统保障模式因地理障碍导致的资源延误问题[1]。此外,依托智能调度算法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无人平台可实现全天候、多光谱作业,在低能见度或恶劣气候条件下持续提供维修支援,有效扩展保障时空覆盖范围。
二、无人技术在陆军中型合成旅装备维修保障中的应用
(一)无人机战场侦察与配件精准投送
在战场环境复杂化与装备保障时效性要求倍增的背景下,无人机系统通过集成多光谱传感与智能导航技术,已成为合成旅装备维修保障的核心支撑。无人机依托高分辨率光电载荷与红外热成像设备,对受损装备实施多角度立体扫描,实时回传机械结构损伤细节及周边战场威胁态势,使维修组提前制定故障处置方案并精准匹配维修资源。同时,无人机借助抗干扰数据链与地形自适应飞控算法,突破山地、丛林、城镇废墟等传统运输工具难以通行的地域限制,将关键维修部件如发动机模块、液压总成等直接投送至抢修点位,显著缩短装备恢复战斗力的周期。
此外,无人机投送体系正重构传统保障模式的后勤响应逻辑。传统依赖车辆运输的线性补给链易受道路损毁与敌火力封锁制约,而无人机通过构建“仓库 - 空域 - 受损点”三维直达通道,实现维修资源的动态调度与按需抵达。该模式不仅减少保障分队前出风险,更将抢修时效提升至与战场决策节奏同步的水平,使合成旅在持续对抗中维持装备可用性。无人机投送与侦察能力的融合,标志着装备保障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置,为旅级作战体系提供韧性支撑。
(二)远程智能维修支援系统
面对高技术装备故障复杂度提升与一线维修人员技术经验有限的矛盾,远程智能支援系统通过融合低延时通信、增强现实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跨层级协同的维修决策网络。维修人员通过 AR 眼镜或手持终端,将故障装备的实时操作画面、传感器数据流同步至后方技术中心,专家团队依托三维标注、语音指导与步骤叠加指令,实现疑难故障的云端会诊与操作同步修正。系统内嵌的智能诊断模块基于装备运行参数与历史故障数据库,自动匹配失效模式并生成维修策略建议,辅助一线人员快速定位故障源如电路短路或液压泄漏。
该系统的核心突破在于消解了时空约束对技术传递的阻碍。传统保障依赖专家亲赴现场或静态手册指导,远程系统使后方专家可同时介入多战场维修节点,形成“一人支援多域、一域获得多援”的协同效应。尤其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系统通过低带宽通信优化与离线指令缓存机制,保障关键维修指令的稳定传达,大幅提升合成旅在对抗性环境中的装备再生效率。最后,智能支援网络将经验型维修转化为标准化流程,推动保障能力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跃升。
(三)无人地面平台协同抢修作业
针对核生化污染区、未爆弹密集区等极端危险环境下的装备抢修需求,无人地面平台通过模块化功能设计与多机协同控制技术,逐步替代人力执行高危任务。履带式或轮式无人抢修车集成机械臂、多功能工具包及三防防护系统,可在遥控或半自主模式下完成装备底盘检修、电路熔接、受损部件更换等操作;伴随式运输无人车则承担重型配件转运、电池补给等任务,形成移动式野战维修节点。同时,平台间通过自组网通信实现任务动态分配与动作协同,例如多车协作抬升装甲车体或接力运输炮塔组件。
无人地面平台的应用本质是扩展人类维修能力的物理边界。在传统人力无法进入的高危区域,无人车凭借防爆车身与辐射屏蔽设计抵近作业,避免人员暴露于爆炸物冲击或放射污染。其连续作业特性克服人类生理极限,支持高强度战场环境下装备的持续抢修。“机器突前作业、人类远程监督”的模式,不仅降低伤亡风险,更通过精准操作减少二次损伤概率,为合成旅在全域战场条件下的装备生存力提供底层保障。
(四)有人- 无人协同维修编组模式
为适应分布式作战对保障单元灵活性与多功能性的要求,有人与无人系统的编组化协同已成为合成旅维修保障的新质形态。典型编组由维修指挥员、无人地面平台及微型无人机群构成:指挥员负责任务规划与关键工序监督;无人车执行重型部件拆装与高危环境精细操作;蜂群无人机对装备内部死角或周边威胁区域实施实时扫描。三者通过战术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数据共享与行动同步,例如无人机识别螺栓锈蚀位置后自动引导无人车机械臂实施精准拆卸。与此同时,人机混编通过功能互补与智能协同,使单组保障力量兼具侦察、运输、操作、防护等多维能力,显著提升班组任务覆盖范围与复杂故障处置效率。尤其在伴随机动保障中,编组可嵌入作战分队同步行进,实现“作战中维修、行进间恢复”,大幅降低装备战斗力的中断时长。有人 - 无人编组的普及使维修保障从独立支援环节向作战体系嵌入式节点的历史性转变。
结束语:
无人技术通过立体侦察投送、远程智能诊断、高危协同作业和人机编组保障四大应用方向,重构了陆军中型合成旅装备维修保障的响应逻辑与能力边界。核心价值在于将传统保障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置”,从“人力密集型”升级为“技术融合型”,显著提升装备再生速度与战场生存率。未来需进一步突破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与跨平台自主决策能力,为合成旅持续作战提供更具韧性的保障支撑。
参考文献:
赵楠 . 陆军有人 / 无人协同作战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 [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24,19(06):499-503.
李晓阳 . 美国陆军战术无人机建设发展研究 [J]. 兵工自动化 ,2023,42(01):82-85.
牛 斌 , 徐 伟 伟 . 陆 军 智 能 化 有 人 / 无 人 协 同 战 场 侦 察 [J]. 国 防 科技 ,2019,40(0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