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音乐教育在群众文化素养提升中的功能与实践研究

作者

马婧威

大连市甘井子区文化旅游事业服务中心(文化馆) 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音乐教育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方面的功能与实践。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分析音乐教育在审美、知识、道德素养提升方面的功能,结合当前音乐教育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教育内容与方式、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等实践策略,以期为推动群众文化素养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育;群众文化素养;功能;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和实施效果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音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内容和方式与群众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这些问题制约了音乐教育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音乐教育与群众文化素养定义

(一)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将音乐知识、技能、文化等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以培养其音乐感知、欣赏、表现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在群众文化范畴中,音乐教育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更丰富的教育形式,不仅包括传统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涵盖社区音乐教育、文化机构组织的音乐培训以及各类社会音乐活动等,旨在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群众对音乐学习和文化素养提升的需求。

(二)群众文化素养

群众文化素养是指群众在文化知识、审美观念、道德品质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修养。它涵盖多个维度,包括对各类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等。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音乐教育在群众文化素养提升中的功能分析

(一)审美素养提升功能

1.培养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感知是审美素养的基础,通过音乐教育,群众能够学习到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基本音乐要素。例如,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引导群众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从简单的儿歌到复杂的古典交响乐,让他们感受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疏密快慢,从而培养对音乐的敏锐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不仅使群众能够更好地欣赏音乐,还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之美有更敏锐的捕捉,提升对生活的审美体验。

2.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音乐教育通过系统地介绍音乐史、音乐流派、音乐创作背景等知识,帮助群众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例如,在讲解古典音乐时,介绍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使群众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内涵,进而学会运用一定的审美标准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

(二)知识素养丰富功能

1.音乐知识传授。音乐知识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音乐理论知识,如音符、节拍、音阶、和弦等;音乐历史知识,如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乐器知识,如各类乐器的构造、演奏方法等。通过音乐教育,群众能够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例如,在社区开设的音乐基础课程中,向群众讲解音乐理论知识,让他们能够看懂简单的乐谱,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原理。

2.文化知识拓展。音乐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地区、民族的音乐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通过音乐教育,群众可以以音乐为切入点,了解到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文化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间故事和地域文化特色。这种以音乐为桥梁的文化知识拓展,使群众能够开阔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道德素养培育功能

1.音乐的情感教化。音乐具有强大的情感感染力,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通过聆听和学习作品,群众能够在情感上受到触动,培养起善良、勇敢、乐观等积极的道德情感。例如,当人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爱的奉献》这首歌曲则以温暖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传递出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情感,引导人们培养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

2.价值观引导。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创作者的价值观,通过音乐教育,群众在欣赏和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例如,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强调和谐、平衡的美学观念,这种观念在欣赏过程中会渗透到群众的思想中,影响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同时,现代音乐中也有许多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倡导积极的生活态度,如环保主题的歌曲引导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励志歌曲鼓励人们勇敢追求梦想。音乐教育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传播和解读,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音乐教育在群众文化素养提升中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政府应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群众享有平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在资源配置方面,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对这些地区音乐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教学设施,配备专业音乐教师。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社区和文化机构开展群众音乐教育活动,购买教学设备、聘请专业教师等。

2.整合社会资源。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学校、文化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群众音乐教育发展。例如,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音乐教室和教学设备,为社区音乐教育提供场地支持;文化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举办音乐公益活动,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志愿者开展音乐支教活动,为偏远地区的群众提供音乐教育服务。

(二)创新教育内容与方式

1.个性化教育内容。根据不同群体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和文化水平,设计个性化的音乐教育内容。例如对于老年人,设计适合他们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的音乐课程,如养生音乐、经典老歌欣赏与演唱等,注重音乐教育的娱乐性和文化传承功能。对于不同职业群体,可以根据他们的职业特点,创作具有职业特色的音乐作品,开展相关的音乐教育活动,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

2.多样化教育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提高音乐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音乐教育。例如,开发音乐教育APP、在线课程平台等,为群众提供随时随地学习音乐的便利条件。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组织音乐比赛、演出、音乐工作坊等活动,让群众在实践中提高音乐水平和文化素养。例如,举办社区音乐比赛,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三)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

1.宣传推广。加强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社交媒体等,宣传音乐教育对个人全面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制作宣传纪录片、公益广告等,展示音乐教育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方面的成功案例,提高群众对音乐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2.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参与音乐教育的积极性。对于积极参与音乐教育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群众,给予表彰和奖励。例如,设立“社区音乐之星”“优秀音乐学员” 等荣誉称号,颁发证书和奖品。同时,组织各类音乐竞赛和演出活动,为群众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团体给予奖励,如奖金、乐器奖品等。

结语

随着社会对群众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音乐教育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音乐教育将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发展中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让音乐的魅力惠及每一个人,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马婧威,大连市甘井子区文化旅游事业服务中心(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声乐表演、辅导、培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