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加强民兵分队反无人机装备体系构建与运用对策研究

作者

王东坤

石家庄警备区 石家庄 050052

近年来,从纳卡冲突到俄乌战场,无人机以其“低成本、高时敏、易获取、难防御”的特性,深刻改变了传统战争的攻防节奏与作战样式。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无人机“黑飞”扰乱机场正常运行、非法侦察敏感区域、甚至被用于恐怖袭击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对公共安全构成了直接挑战。民兵作为我国“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神圣使命。面对新兴领域的安全威胁,民兵分队责无旁贷。

一、民兵反无人机力量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在推进民兵反无人机能力建设的进程中,存在各种困境与挑战,主要体现在装备建设、战术运用和体系融入三个层面,构成了制约民兵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关键瓶颈。

(一)装备建设的“先天不足”

首先,经费与成本的制约是民兵装备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对于经费来源有限的民兵组织而言,大规模列装昂贵的硬杀伤系统显然不切实际。其次,技术来源与适配性问题同样严峻,当前市场上的反无人机装备大多是为现役军队或高端安保场景设计的,其操作复杂性、维护保障要求和系统集成度,往往超出了民兵分队的能力范围。

(二)战术运用的“能力鸿沟”

一方面,缺乏体系化作战理念,对反无人机作战的理解仍停留在“看到就打”的单点防御层面,未能形成集“侦察预警、指挥控制、干扰压制、火力拦截、毁伤评估”于一体的完整作战链路。另一方面,训练水平参差不齐,与实战严重脱节,缺乏专业化教员、标准化教案和实战化训练环境的“三缺”局面,使得民兵即使装备了先进设备,也难以转化为真实的战斗力。

(三)融入联合作战体系的“接口难题”

首先是指挥控制系统的不兼容问题,如果民兵分队的装备无法与现役部队的指挥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就无法实时共享空情、协同分配目标,最终沦为战场上的“信息孤岛”,不仅无法形成合力,甚至可能造成误击、误判。其次是法律与规则的限制,民兵行动的法律授权、交战规则和责任界定尚不明确,这极大地限制了平时的实战化训练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装备体系构建:新时代民兵反无人机装备体系的顶层设计

面对现实困境,民兵反无人机装备体系的构建不能盲目模仿现役部队,而应立足自身特点,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

(一)立足民兵特点,追求效费平衡

装备体系应采用开放式架构和标准化接口,能够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和预算水平,灵活组合不同的探测、指挥和反制模块。应优先选择技术成熟、性价比高的装备,大力发展以电子干扰、信号诱骗为主的“软杀伤”手段,将其作为主要的反制方式。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国军民融合的制度优势,积极依托地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将民用先进技术快速转化为民兵的战斗力。

(二)采取多种技术,构建预警网络

一个完整的反无人机作战流程包括探测、识别、跟踪和反制。民兵的装备体系也应围绕这一闭环来构建,形成分层、互补的能力,有效的探测是成功反制的前提。针对“低慢小”目标探测难的问题,必须构建以“雷达探测为主干、光电识别为核心、无线电监测为补充、声学探测为辅助”的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探测网络。

(三)根据任务场景,选取反制手段

在确认威胁后,需要根据任务场景和交战规则,灵活运用多种反制手段。优先采用“软杀伤”手段,应重点装备便携式无人机干扰枪和车载式全向 / 定向干扰系统,这类装备附带损伤小,法律限制相对宽松,非常适合在城市和人口密集区使用。将“硬杀伤”作为备用手段,具备网补、定向能武器和传统火力相结合的反无人机能力。

三、运用对策:构建平战结合、灵活高效的反无人机作战模式

拥有了体系化的装备,更需要创新战术战法,才能将装备潜力转化为实战能力。民兵反无人机作战模式的构建,应紧密围绕“平战结合、灵活高效”的原则,根据不同场景和任务,采取相应的战术对策。

(一)基本作战原则

无论在何种场景下,民兵分队的反无人机行动都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被动防御优先。在主动出击之前,应首先做足被动防御。通过伪装、隐蔽、欺骗等手段,降低己方目标被敌方无人机发现的概率。多层过滤,梯次抗击。构建由远及近、层层递进的防御体系,形成“发现即跟踪、跟踪即锁定、锁定即处置”的完整能力链路,避免将所有压力都集中在末端防御上。软硬结合,依规处置。根据威胁等级、所处环境、附带损伤风险和上级授予的交战规则,灵活决策,在和平时期的城市环境中,应以干扰、驱离、诱捕等软杀伤手段为主;在战时或偏远的军事区域,则可根据授权,果断使用硬杀伤手段,确保摧毁高威胁目标。

(二)场景化战术运用

民兵反无人机力量的价值,体现在其能适应多样化的任务场景。平时应急:重点目标防卫与重大活动安保。在和平时期,民兵分队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有关部门保卫核电站、化工厂、机场、水库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以及在大型集会、体育赛事等重大活动期间维护低空安全,防范“黑飞”无人机的滋扰和潜在的恐怖袭击。 在此类任务中,应采取以固定 / 半固定部署为主的战法。在防护区域的周边制高点部署雷达、RF 探测器和光电球机,形成一个360 度无死角的“电子围栏”,指挥方舱对空情进行统一监控和研判。同时,组建多支机动巡逻小组,由 2-3 名民兵携带便携式探测器和无人机干扰枪,在核心区域内外进行巡逻。一旦固定哨位发现可疑目标,立即通报最近的巡逻小组前往处置,实现“定点监控”与“动中反制”的结合。战时应战:支援保障现役部队作战。战时,民兵反无人机分队的核心使命是融入联合作战体系,支援保障现役部队。其具体任务和战法可分为以下几种。要地防空:承担二、三线重要目标,如后方指挥所、后勤补给点、交通枢纽、野战机场等的末端防空任务,弥补现役防空力量的部署空白,分担其作战压力。此时,应构建阵地化的多层防御体系,将车载雷达、光电和多种反制系统进行组合部署,形成交叉火力 / 干扰区域,并与友邻部队建立可靠的通信链路,接入统一的防空情报网,接收上级空情通报,避免“各自为战”。伴随保障:为机动中的作战部队提供临时的、补充性的低空安全警戒。可利用集成度高的车载机动反无人机系统 ( 类似美军 M-LIDS 的简化版本 ),或由步兵携带的便携式探测 / 干扰设备,伴随机动梯队行进。在部队行军、短停休整、展开战斗队形等易受攻击的阶段,重点开设反无人机警戒哨,为部队提供宝贵的预警时间,并对抵近的敌方无人机实施干扰压制。反制敌方侦察:在己方防御阵地的前沿或侧翼,可派遣精干的民兵小组,前出部署电子干扰设备,主动对敌方可能进行侦察的空域进行压制,使其无人机无法抵近获取己方阵地部署、兵力调动等情报,为己方主要作战行动提供电磁掩护和战场迷雾。

加强民兵分队反无人机能力建设,是一项适应未来战争形态、提升国家整体防卫能力的战略举措,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体系构建、战法牵引、人才为本、军民融合的综合发展道路。唯有坚持创新驱动,深化军民融合,才能在未来复杂多变的低空安全挑战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线”。

姓名王东坤,出生年月1988 年5 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衡水,学历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军事装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