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气系统可靠性分析与提升研究
于苗
身份证号码:370322199405131922
一、引言
在现代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众多领域,机械电气系统作为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关键的功能。从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复杂机械设备与电气控制系统,到电力传输网络中的各类电气设备和机械部件,其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能源供应稳定性以及人员生命安全。例如,在工业生产中,机械电气系统故障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交通运输领域,系统故障可能引发交通安全事故。随着机械电气系统结构日益复杂、功能不断集成,对其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展机械电气系统可靠性分析与提升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系统故障发生规律,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故障发生率,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对推动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械电气系统可靠性分析的重要性
2.1 保障生产安全
可靠的机械电气系统能够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保障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生产场所的安全。例如,电气系统短路故障可能引发火灾,机械部件断裂可能导致设备失控,通过可靠性分析提前发现潜在故障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更换,可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机械电气系统故障停机时间,能够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当系统可靠性高时,设备可以按照预定计划稳定运行,避免因故障维修导致的生产中断,从而保证生产任务按时完成,满足市场需求。
2.3 降低运营成本
虽然提高系统可靠性可能需要在前期投入一定的成本,如采用高质量的零部件、进行定期维护等,但从长远来看,能够显著降低因故障维修、设备更换、生产延误等带来的成本。可靠的系统减少了维修次数和维修时间,降低了零部件损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机械电气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
3.1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是一种系统性的可靠性分析方法,通过对系统各组成部分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进行识别,分析每种故障模式对系统功能的影响程度,并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首先,将机械电气系统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和零部件,然后针对每个部分列出所有可能的故障模式,如电机绕组短路、齿轮磨损、传感器失效等;接着分析这些故障模式对系统整体性能、安全以及其他部件的影响;最后根据故障影响的严重程度、发生概率等因素,确定风险优先级,为制定预防和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3.2 可靠性数学模型
利用数学方法建立机械电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通过对系统组成部件的可靠性参数(如失效率、平均无故障时间等)进行分析和计算,预测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常见的可靠性数学模型包括串联模型、并联模型和混联模型。在串联系统中,系统的可靠性等于所有部件可靠性的乘积,即只要有一个部件失效,系统就会失效;并联系统中,只有当所有并联部件都失效时,系统才会失效,因此并联系统的可靠性高于单个部件;混联模型则是串联和并联的组合,通过对不同部分的可靠性计算和组合,得出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通过可靠性数学模型,可以定量评估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可靠性水平,为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3.3 故障树分析(FTA)
故障树分析以系统不希望发生的故障事件作为顶事件,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找出导致顶事件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原因,构建故障树。从顶事件开始,逐步向下分析,确定中间事件和底事件,并用逻辑门(如与门、或门等)表示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对于机械电气系统的电机无法启动这一故障顶事件,可能的中间事件包括电源故障、电机绕组故障、控制电路故障等,进一步分析每个中间事件的原因,直到找到最基本的底事件,如保险丝熔断、接触器损坏等。通过故障树分析,可以清晰地展示故障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提高系统可靠性。
四、机械电气系统可靠性提升策略
4.1 优化设计
在机械电气系统的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可靠性因素。合理选择零部件,优先选用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产品,确保零部件的规格和参数能够满足系统运行要求。例如,选择高可靠性的电机、传感器和电气元件,提高系统的基础可靠性。优化系统结构设计,简化系统复杂度,减少不必要的连接和接口,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同时,采用冗余设计技术,对关键部件或子系统进行冗余配置,当某个部件发生故障时,冗余部件能够立即接替工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4.2 加强制造与装配质量控制
严格控制机械电气系统的制造和装配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制定完善的生产工艺标准和质量检验规范,对原材料、零部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杜绝不合格品进入生产环节。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关键工序的监控,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装配工艺,保证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
五、机械电气系统可靠性提升面临的挑战
5.1 系统复杂性增加
随着机械电气系统功能的不断拓展和集成度的提高,系统结构日益复杂,包含的零部件数量众多,各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更加复杂。这使得可靠性分析和故障诊断的难度大幅增加,难以准确识别所有潜在的故障模式和影响因素,给可靠性提升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5.2 多学科知识融合困难
机械电气系统涉及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可靠性分析与提升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知识。然而,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差异较大,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存在困难,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目前相关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
六、结论
机械电气系统可靠性分析与提升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通过运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可靠性数学模型、故障树分析等方法,能够深入了解系统的可靠性状况;采取优化设计、加强制造装配质量控制、完善维护管理策略以及人员培训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尽管当前面临系统复杂性高、多学科融合困难、数据获取与分析难题等挑战,但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多学科协同优化的推进,机械电气系统可靠性将不断提升,为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丽. 考虑认知不确定性的重型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与驱动系统可靠性分析[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7.
[2] 胡毅. IGBT 开关诱导产生机械应力波的低压试验与信号分析研究[D]. 湖南:湖南大学,2020.
[3] 戴 卫 纲 . 纸 袋 生 产 设 备 电 气 模 块 故 障 排 查 技 术 分 析 [J]. 模 型 世界,2025(10):70-72. DOI:10.3969/j.issn.1008-8016.2025.10.023.